经营与管理,是对立的存在,还是相辅相成的?
当一家企业大到一定程度,就需要用制度去管理,科层式的、金字塔式的、还是扁平化的、蜂窝煤式的,一旦制定,就容易因循守旧,跟不上经营的发展和变化的世界。
想想,企业为什么离不开管理?
无论是MBA还是EMBA,老师教的应该都是如何通过管理让企业拥有更高的效率,获得更好的效益,能够更规范的经营,能够规避经营与生产安全风险,或为了能够推动与把控发展的节奏等等。
当企业变得越来越大 层级就有可能越来越多,科层制度下,上一级压下一级,下一级再压下下级,管理就变成了一个庞大的工程,成为了一个金字塔。
在分工明确、权责明确的前提下,金字塔是最稳妥而牢固的结构,上传下达,下一层不折不扣贯彻落实。而金字塔的固若金汤,对于把握不确定的市场需求,抓牢需求背后的客户,却是矛盾的。
管理的严谨与守旧,跟不上变化的市场需求和业务发展需要,这是常态。
人力、运营、财务、市场等等管理部门,每一条线都按规章制度与要求办事,剥离了为经营提供辅助的一面,甚至带来了巨大的发展阻力,这时,管理就成了一种病,大公司病中的一种。
认识一个政府单位的朋友,吃饭时讲到监管力度与营商环境,对于政府,为了发展,为了GDP,在达到监管标准的合格线后,构建良好的营商环境是更重要的,并且会相应给予适当的扶持政策。
那么,对于企业,不也应该如此么?
大方向是发展,然后有一个监管KPI,用来规范和把控方向,并辅以政策支持,最终是为了发展的更好。
当发展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先监管起来,财务不允许,人力不允许,审批价格不允许,能力建设投入不允许……如果哪哪都不行,那么发展需要的“营商环境”就没有了,谁还愿意去冲锋陷阵,最后陷自己于不利之地呢?
看过吴晓波讲的他曾调查过的一个改革开放之初的创业案例,一个极端的例子:讲一个开发商,踩着政策的边界,填海造楼,最后成了首富,当然,结局也不好,给政府是带来了GDP,自己进了牢房。在困境中求发展,太难了。但不可避免,陷入困境后,脱困手段也许真的要非常规发展。
这是一个极端的例子,能给予我们警示,也能给予我们经验。
但是不是可以这样?管理,也是动态的。
在困难时期,管理就适当放宽,在鼎盛时期,管理就适当收紧。
监管和审批,只定一个相对合理的边界区间,困难时候松一松,好头上抬高警戒线,只要经营单元不越过边界,你尽可放手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