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朋友圈里,虽然每个人的表现都形态各异,但总是可以有规律可寻。假如ABCDE五个人一起去旅游,A先生会正式地发一张五个人的合影,配上一句”某某景点,很美。“至于是美在哪,有多美,就需要A先生进一步解答了。B女士爱美,她会千挑万选选出一张自己认为最美的自拍,然后经过精心修饰之后不同滤镜组成一套九张,然后配上一段绝对比A先生要含蓄的文字:“这里的老酸奶真好喝,让我想起去年在芭提雅的时候。”C小姐和D先生是情侣,C小姐会发几张和D先生在一天各处留下的合影,手中时不时配上纪念品,星冰乐恰到好处的道具,配上一句“今天好累,幸好有你。”D先生自己不会发,但会转发C小姐的图文,再配一个“我也爱你”的话就算得上完美了。F女士自带忧郁气质,只会拍一些好看的细节,雨中的芭蕉,风中的柳絮。说不定还会配上一句看起来很应景的诗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当然,对待朋友圈里的内容,与个人的喜好不无关系。A先生的内容会让不少细腻的女性嗤之以鼻,B女士则会让一些彻头彻尾的直男绝对厌烦。CD情侣可能总会招来单身大众们的羡慕嫉妒的眼光,而F女士经常会被不懂情调的人冠以“矫情”。
因此,你的朋友圈里都是些什么类型的人,是你最先要了解的。如果大家普遍不喜欢某种风格,你再用这样的方式去秀出自己,就未免不合时宜了。尽量让你的内容照顾到最大多数人的口味,而不仅仅是你的每一条说说都会点赞的好闺蜜好基友。
当然,这绝对不意味着要投其所好。任何一种创作,都需要有具体的实际内容。上文提到的五种方式并没有谁优谁劣,只是对待生活不同的态度造成的。没有必要为了任何一个人而刻意的去做改变,在风格上的小调整会让你更加地贴心,吸引来更多的好人缘。
决定朋友圈好坏的关键在于,是不是能有所言,有所指。旅游,读书,健身等等,都是发朋友圈的好时机。如果刻意去摆拍,做作甚至发一些毫无营养乃至轻微诅咒的内容,势必会引来大多数人的厌烦。点赞,评论,转发的数量只是衡量一条朋友圈是不是优秀的一个标准,而能不能吸引来大家的共鸣和感动才是判断其是否真正优秀的核心标准。
审美疲劳也是一定要注意的问题。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我的一个女性朋友在一条说说自拍下边无意地收获了腿长的赞美,于是就开始不断地发掘自己这一特质。总是穿一些超短裤来衬托腿型,买松糕鞋来协调比例,时不时还要找各种角度,镜子来不断强化自己的”腿长“。每天四五次的频率使得和她关系较好的几个好朋友也只是默默点赞,不会在评论区再做无聊的吹捧。生活贵在丰富。朋友圈作为当今大家生活最直观的反应,越是丰富的内容就会越受大家追捧。一顿有情调的早餐加上午充分的锻炼,傍晚与宠物的亲密接触,与爱人的生活小样,都是可以进行一番发挥。
最后要注意的,就是不要为了发朋友圈而发朋友圈。尼采在对希腊美学的阐释中有一个形象的比喻,人类美的感受就好像“酒神”,产生于放纵的欲望。说成放纵未免有些过分,但做一个随性自由的人绝对不会错。有些人强迫自己一天必须发一条,工作了一天的话就发一条抱怨,睡了一天觉就发一条慨叹时间易逝,如果碰巧忘记发,第二天一早还要补上一个“一天没有发说说你们有没有想我?“更有甚者配上一个只换背景不换角度的自拍,这样的人还是屏蔽的好。要掌握生活的节奏,并不是说规定不能每天都发,或者一天发几条。趣事多了,多发几条也无妨,生活平平常常也可以发一条小资情调。不要去为了那几个赞,几条评论而绞尽脑汁,彻夜难眠,瞪着眼等着别人的认可。做好自己,爱着生活,朋友圈,不过是拉近你和朋友距离的其中一种方式。
以前总是对将朋友圈设置为仅自己可见的人颇为费解,但现在想来,这未尝不是另一种健康的态度。孤独,并不是孤僻,在喧嚣中为自己开辟一片净土也是一种无可厚非的选择。无论大家在朋友圈中作何表现,终究是个虚拟的空间。对他们保持一个开放的心态,即使发了你不愿意看到的,不看就好,在现实中的他,说不定会是另一般面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