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收到一位妈妈的来信,读来很受启发。和大家一起分享下——
我是一个6岁女孩的妈妈,也是一个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具有绝对话语权的家庭女主人。
半年前,孩子刚上幼儿园大班,我开始为孩子制定了一套为期一年的《幼小衔接计划》,包括每天完成4个生字的认读写、每周背诵一首古诗、每周2节数学线上启蒙课、每天户外跳绳累计200下……
在执行这套计划的过程中,毫不夸张地讲,我调用了自己毕生的智慧和耐心:每天雷打不动地陪伴孩子完成任务,与孩子的懒惰、敷衍斗智斗勇;根据孩子不同阶段的需求和能力,及时调整和完善学习计划;盯着孩子的兴趣班打卡,甚至周末也以小时为单位为孩子规划好日程……虽然常常感到耗尽心血、疲惫不堪,但好在,孩子坚持得不错,不仅按照计划完成了相应的知识积累,也逐步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过程越来越畅快。
就在我为自己的教育成果暗自得意时,一件事情却如一盆刺骨冷水兜头浇下,将我的沾沾自喜浇得无影无踪 。
那天,我陪女儿在书房学生字。一开始,女儿的学习状态特别好,精神很集中,4个生字仅用了十来分钟就记住了。记得快,我开心,女儿也开心,因为这意味着她不喜欢的“学习时光”马上就能结束,“完成任务”就可以放松地玩了。
结果,我们高兴得太早了。当我考察她时,她在最后一个生字上卡壳了——绞尽脑汁都想不起来。
这对我来说,没有什么,忘记了再记一记就好;可是对于女儿来说,没有一次性通过考察,仿佛天塌了。前面有多开心,现在就有多沮丧,她情绪绷不住,放声大哭起来:“我以为我马上就能搞定的!”
在那之后,我做了我认为一个妈妈所能做的所有正确的引导——共情她,理解她的崩溃,不说“这有什么”这类无关痛痒的话;鼓励她,给她拥抱,帮她擦眼泪,表扬她前面学习得很专注;给她消化情绪的时间,允许她先休息一会,吃点零食喝点水,调整好情绪再重新开始;往后看不往前看,承诺她前面的事情可以“翻篇”,她的闹情绪发脾气都可以在妈妈的记忆中抹除,今天是美好的一天,不会因为她的崩溃而否定她前面的努力……当我做完这一切之后,我发现,我还是搞不定她。
她依旧在哭,哭声越来越大!
老公给我使了个眼色,我无奈地站起来,把座位让给他,自己躲进了卧室。
若在平常,我是不会这样做的。让他来负责孩子的学习,我是绝不放心的。
为什么呢?因为在我看来,老公是个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很没原则的人。举个例子,孩子的字写的歪歪扭扭,我会要求孩子把没写好的字擦掉重新写,而老公只会说,“下个字写好一点”;孩子默写汉字时,如果有写不出来的,我会要求孩子再花时间熟记,之后重新听写;而老公则会让孩子照着书把不会的字写两遍就算过关,记没记住根本不管;孩子学新字的时候,有时候会由这个字引出天马行空的想法,嘴巴也跟着说个没完,越扯越远,我总会及时制止,要孩子先把字学完再聊,可老公却由着她絮絮叨叨,毫不在意她分散的专注力早已不在学习上……一句话,我觉得老公是那个帮孩子在学习上“放水”的人!
但是,这一次,我把空间留给了他们父女俩。因为,从女儿的崩溃里,我意识到了一件极其严重的事——我的女儿,是多么急于摆脱每天的学习任务啊!还没上学的她,好像已经快厌学了!
就在我痛苦地陷入这样可怕的念头中时,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女儿的哭声停止了,书房里隐约传来父女俩读写汉字的声音。等我从卧室走出去,女儿早已换了另一副面孔,活蹦乱跳地跟我说:“妈妈,我都记住了!”
临睡前,我忍不住向老公取经:“你进去之后,和她说什么了?怎么你一去,她就控制住情绪肯学了呢?”老公在我的软磨硬泡下,向我描述了和女儿沟通的场景,我却诧异地发现,老公说的,和我说的也差不多呀,甚至,老公开导女儿的方式还没我有技巧呢,凭什么女儿就把他的话听进了心里去呢?
老公缓缓地开口:“你可能感觉不到,每当你带着孩子学习,家里的气压就特别低,别说女儿,就连我都会不自觉地绷紧了神经,感觉站都没地方站、话也不敢多说。虽然你很有耐心、对女儿很温柔,可无论你怎么说怎么做,你的目的还是要女儿完成你的要求。你规则意识太强了,说好要完成这个,就一定要完成这个,还要高质量高效率的完成,这样的你,很容易给别人带来压力。”
“学习对于孩子来说,本身就是困难的事情。你陪着女儿学,对女儿来说,是困难+压力,BUFF叠满。我就不一样了,我会允许孩子边学习边吃棒棒糖,会在送她上兴趣班的路上让她看动画片,我是她的朋友,是和她一起克服困难的同伴。”
那天晚上,我失眠了。看着老公给女儿讲睡前故事时,孩子脸上洋溢的笑容,我突然意识到:或许教育不是雕刻,而是唤醒;不是施压,而是陪伴。老公看似 “放水” 的背后,藏着对孩子最深的信任与包容。
原来最好的教育,从来不是紧锣密鼓地把孩子推向完美的终点,而是蹲下来,陪TA欣赏沿途的风景。那个总爱 “放水” 的老公,用他的方式教会我:真正的爱,是允许孩子“偷个懒”。
看完这位妈妈的信,我想起心理学中的【鱼缸法则】。
养过鱼的朋友们都知道,即便是同一种鱼,在家里小鱼缸里养的,远远比在鱼塘里养的体型要小得多。即使给它喂再多的鱼粮,它长到一定大小就不会再长了。
为什么呢?鱼缸的大小限制了鱼的大小。
这一现象折射到人类社会中,说明环境对于个体有着巨大影响,自由的尺度决定了心灵的广度,怎样的环境培养出怎样的人。
类比到育儿上,孩子就是鱼,父母给孩子设立的规则就是孩子的“鱼缸”,我们要扩大鱼缸的范围,让它成为湖泊,给孩子更大的成长空间和未来更多的可能。
孩子的成长,的确需要规则,但更需要一定的自由。自由带给孩子的,可能远远超过你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