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范围之内,最好的方式
如今的旅行在中国是一种时尚,也是一种象征,然而“下车拍照,上车睡觉”的模式从来不是旅行本来的模样,虽然这句话成为大家的笑料已经很久了,却乐此不疲。
林语堂先生很多年前在《生活的艺术》的《旅行的享受》中归纳了三种“虚假旅行”:将旅行作为谈资的,以求改进心胸的,定死行程的,我们现在依旧如此,或是更甚,足以见得我们是多没有长进。
“这种心胸的改进,现在似乎已经行之过度;我很怀疑一个人的心胸,是不是能够这般容易地改进……”
——《生活的艺术》林语堂
老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旅行自当起到改进心胸之用,然而又怎能祈求简单的一次旅行便开拓了视野,改变了人生观呢?只求慢慢积累……
“这种事情很容易使人的心胸收到束缚,尤其是自带照相机的人,如我们在巴黎或伦敦的游览事中所见者。他们的时间和注意力已完全消耗于拍摄照片之中,以致反而无暇去细看各种景物了。” ——《生活的艺术》林语堂
实际上照片待在相册里,除了发朋友圈的时候,你又有多少时候回去看它,不如把一切美景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可若是为了与友人留念,或是难得一遇的美景,那自然是能拍则拍的。
“他们都在启程之前,先预定下游览的程序,临时如上课一般的切实遵时而行。” ——《生活的艺术》林语堂
定死行程其实是荒唐的,在此次的旅行中深有体会,按部就班的旅行方式不仅可行性低,而且对于自身也是一种束缚。但若是没有行程,全无准备,也是不可行的。
说实话,林语堂先生所批评的行为,我都尝试过。然而,这些所谓虚假旅行也不无可取之处,只不过凡事讲求一个“度”字,范围之内便是最好的方式。
2.自由人的本来面目
我以前总觉得旅行是逃避日常烦恼的好方法,不过这等说法相较于林语堂先生显得极为肤浅、消极,林语堂先生说,旅行恢复人类“自由人类”的本来面目,这个说法极好,我也当是极为认同。
实际上,旅游应当是平日繁忙之中,我们为自己抽出的自由时光,那时我们不是学生,不是白领,也可能不是父母,不是任何一种身份,只单单做一个自由人。
回味起来,外出时的整个旅程,真正有趣的从来都是不经意中,自由空间下,那些触及你小情绪的小事情,一个服务员的动作,一个路人的微笑,总是能让你惊叹于文化之间的不同,回味其独特的风情。
3.旅行,有浪子的快乐
我从很久以前就很崇拜喜爱到处漂泊的人,起初也只是觉得他们身上有我没有的独立,但现在想想真正吸引我的,是如此生长所形成的心胸。
很多人心中都住着个浪子,希望自己成为一位流浪者,然而现实的诱惑与束缚,这自然成为不可能,但旅行中,你可以。
旅行的大多时候需要去打破自己的安全区,去吃从没吃过的食物,走没走过的路,做没做过的事,去尝试诸多未知的事物,这样的小冒险总会让人觉得兴奋。
有些尝试可能会引起生理或心理上的不适感,比如不符合自己的卫生习惯,或是在心理上真真的形成恐惧,然而此等体验,也许一生也就一次,不妨试试。
4.“胸中的一副别才,
眉下的一副别眼。”
——金圣叹《西厢记》评语
林语堂先生分析说,若是有易觉之心和能见之眼,那所到之处,所见之景便都是风景,均能体会到旅行的快乐。但此等境界已经上升到哲学层面,真真难以到达。
4.文学中的人格魅力
儿时看书总是总是没什么章法,看到有趣的地方便多看两眼,看到味如嚼蜡,满头雾水的地方,也不求什么甚解。
很久之前,无意之间在家中书柜找到了《京华烟云》甚为之吸引,便读了下去,谁知下半部分讲起了时局,讲起了政治,便没什么心情看下去了,但那时便莫名对林语堂先生生出一番好感,现在想想,那也是第一次从文学作品中看到了人格魅力,然而,我从没什么追根究底的精神,之后多年也没再细读一本林语堂先生的著作,却总觉得这是一位极为值得尊敬的儒雅书生,心胸定当极为宽阔。
不知又是何时何人向我推荐了《生活的艺术》一书,议论的虽说是生活,却也是艺术,总是要些经历才容易明白。因为对旅游有着谜一样的执着,所以打开此书直奔《旅行的享受》一章,然而那时是关在象牙塔的年纪,看了第一页便睡着了,书也被我压在了柜子下边,写此次专题的时候,感觉脑子一片混乱,不知从何开始,便又把它找了出来,仔细阅读,果真一切通透了许多。
❤️我会坚持写文,如果喜欢,请关注LadyBeGood微信公众号~
会写心灵鸡汤,也会分享各种生活经验帖,反正怎么生活,怎么写!
我要外表美美哒,也要内在满满哒,做一个内外兼修的宝宝!
求关注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