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爱德蒙多·德·亚米契斯的一本儿童小说。记录了四年级小学生安利柯在十个月里的日记,内容包括他的学校以及家庭生活经历,以小学生的眼光把他的社会关系生动地展现在你的面前。
正如书的标题所表述的,小说展现了一个充满了爱的校园。热爱学生的老师,开明通达的家长,还有友善努力的孩子们。也让我们去思考我们孩子们现实的教育环境。
老师和学生应该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在书中开篇有令人非常印象深刻的一幕。安利柯升入高年级,开学的第一天,去新教室的时候路过曾经的教室,女老师对他说:“你可能会忘记我的吧”?当安利柯回答不会的时候,老师说“哦,那你要经常过来看我哦。”
这样平等的对话像是来自老朋友的交谈,没有所谓威严的树立,这样感性的要求表达出孩子在老师心中的分量,就是那种即使你已经不在我的管辖视线里,我依然还在牵挂你。
其实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到底如何界定一直存在着争议。中国传统文化中,师长如父,对学生是一种威严的存在,不可忤逆,绝对遵守。这样的感情很紧密浓烈,但又很隔阂很紧张。而如今,老师更多只是作为一个职业存在。在应试教育的框架下,老师以具体的升学指标为目的,专注于提高孩子们的学术水平。家长和全社会也主要以是否有好的升学率来评价老师的好坏。
这样的环境下,老师似乎都在想保证在上班期间和学生相安无事就行,不敢过于要求或者严苛管理,也很难倾注感情去做一个心灵的培育者。职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人情味却越来越淡,像小说里面这样融入了真实感情来教授学生的老师真的不多了。
父母如何能给孩子带来更多正面的影响?
安利柯很幸福,因为他有很开明又有文化的父母,不仅是真正爱他关心他,还能有适合的方式来引导他。文中提到贫穷的小铁匠到他家里玩,看到他的玩具,非常喜欢。安利柯很想送给他,但担心父亲不同意,正在犹豫时,父亲很直接地告诉他:为什么不把这个玩具送给朋友呢?还提醒他照顾朋友的情绪,采用最合适的方式来送。父亲的行为是精神境界和行为方式的双重示范。应该去帮助有困难的人,体会别人的需求,又要懂得给予的方式,有这样的父母,安利柯不成为一名懂得爱能够爱的人都不可能了。
这就是真正的父母的爱吧!真正明白孩子的需求,适时地帮助他实现这样的需求,这种需求不一定就是一种物质要求,而只是一个精神上要求。
还有一个细节,安利柯家里人经常和他用书信进行沟通。把说不出来的话,和对他的意见表达出来,他的爸爸,妈妈和姐姐都给他写过信,这真是一个很好的沟通方式,值得我们借鉴。
小说塑造了各种令人印象深刻的父母形象。比如诺皮斯的富有爸爸,平常不太和其它人交流,但在得知他儿子辱骂了别的孩子,非常严厉地斥责他。卖菜的克洛西的母亲,依靠自己的双手艰难而努力地养育着孩子。还有泼来可西的酗酒的父亲,最后也被儿子的努力所感动,改掉自己的毛病。
文中的孩子们都算是幸运的,也许不是每个父母能提供好的环境,和具有理想的教育意识,但他们都对孩子有着满满的爱,也愿意去改变自己。
孩子该如何对待他的同伴?
孩子的关系更是充满了浓浓的暖意。卡隆,是每个班上都有的那种英雄式的人物。嫉恶如仇,关爱弱小,既有英雄主义的情怀,也因为身材高大自然具有这样的能力。当他看到有同学被欺负,会勇敢地站出来,他因此受到了大家的喜爱。
还有家境富裕的代洛西像哥哥一样关心爱护着贫穷的克洛西。安利柯和小石匠成为朋友,分享自己的玩具给他。孩子们给扫烟囱的孩子捐钱,帮他度过难关。这些都是闪着善良之光的孩子们的美好品质。
这所学校塑造了一个理想的学校雏形。就像书中说的:在我们的学校里,既有劳动者的儿子,也有绅士的儿子,有富有的,有贫穷的,但大家都是平等的,都应该像兄弟一样互相友爱。
当然,阶层区别产生的自然差异在书中一遍遍出现,体现在父母对孩子的定位上,这是这所理想学校,让人感到现实的一面。比如安利柯和代洛西未来可能成为精英人士,而卡隆等可能一直干着卑微的劳动,但即使这样,他们的感情也不会改变。而即使知道未来只能干卑微的活,卡隆们也仍然在努力地学习,力争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取得最好的成绩。这样的人生态度也令人钦佩和感动。
“爱的教育”的中文译者夏丏尊这样评价这本书:“我在家中早已是二子二女的父亲,在教育界是执过十余年的教鞭的教师。平日为人为父为师的态度,读了这书好像丑女见了美人,自己难堪起来,不觉惭愧了流泪。书中叙述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乡国之感,社会之同情,都已近于理想的世界,虽是幻影,使人读了觉到理想世界的情味,以为世间要如此才好。于是不觉就感激了流泪。”
“爱”是这部小说的主旨,它体现在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中,没有惊天动地,确是感人肺腑。这本充满了温暖感的书不仅适合孩子们,也值得大人们去读。【无戒学堂日更文第3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