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公问政。
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
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
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鲁哀公问孔子如何管理国家。
孔子说:“文王和武王的管理方法,都记载在方略里面了。他们还活着的时候,他们的管理方法就被贯彻执行,他们去世之后,他们的管理方法就被停止执行了。
人类的规则里面管理国家的方法是推广得最为快捷的,土地的规则里就是让树长得快一些。那管理国家的方法,就像葫芦一样(包孕种子)。
所以从事管理国家的方法,在于管理者本身。根据人的身心中正来选拔人才,用天道来修炼身心,修炼天道要用仁爱之心来修炼。
仁爱,是关于人与人之间的最正确关系,以使人亲近为最高原则。义,就是恰当,适宜,尊重贤能的人为最高原则。亲近的人不能因为亲近就超越了用中的标准,尊重贤能的人要按照能力(才华及品行)来划分等级,这是礼仪产生的根源。
在下位的人,不能获得上位者的关怀和照顾,百姓不可能服从上位者的管理。
所以君子不能不修炼自己的身心(使身心符合天道用中的标准)。想到修炼自己的身心不可能不用中的标准来对待亲近的人。想到用中的标准来对待亲近的人就不能不了解每一个人的属性。想了解每一个人的属性,不能不懂得天道原则。
天下的通达的关系有五种,用来指导行为准则有三条。这五种关系分别是:君臣关系(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父子关系(生养与被生养的关系);夫妇关系(偏爱与被偏爱的关系);昆弟关系(关照与被关照的关系);朋友关系(相助与被相助的关系)。这五种关系是天下人必定需要拥有的关系。
智慧,仁爱,勇敢这三种行为准则,是天下三种高超的品行。所有这些行为准则都统一到天道的用中标准上来。”
这一章中庸说明了政治的本质就是用人,而用人的标准是人在政行,人亡政息。所以正确处理人与人的关系非常关键。就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孔子按照从领导者到百姓应该遵循的规律,就是修身为本,修身其实就是让自己的言行符合天道的用中标准。但是用中的标准体现在哪里呢?自身只是一个端点,所以无法产生用中的关系。所以必须与自己之外的人产生关系,才可以产生用中的标准。自己身心的修炼其实就是在处理自身与周围的人的关系上,达到用中的标准就是身心达到了修炼的目的。
每个人自身与别人的关系有五种,分别牵涉到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家庭,个人与国家三个层面的关系。
个人与个人的关系有朋友关系,就是另一个人与你有没有相助的关系,有相助关系为朋友,这是和谐的用中关系。没有相助关系,则为陌生人的关系,如果有相害的关系,则为敌对的关系。朋友关系是智慧的关系,陌生而尊重的关系为仁爱的关系,敌对而不相伤为勇敢。
个人与家庭的关系为昆弟关系(姐妹关系)、夫妇关系、父子关系(母女关系)。
兄弟姐妹之间关照相亲则为智慧,相互尊重而不相伤则为仁爱,受到伤害而不相伤则为勇敢。
夫妇之间彼此珍爱则为智慧,相互尊重而不相伤则为仁爱,受到伤害而不相伤则为勇敢。
父母子女彼此慈爱孝顺则为智慧,相互尊重而不相伤则为仁爱,受到伤害而不相伤则为勇敢。
个人与国家的层面为君臣关系。
君臣彼此信任忠诚则为智慧,相互尊重而不相伤则为仁爱,受到伤害而不相伤则为勇敢。
智慧在于人与人之间达到了和谐的关系;仁爱在于人与人之间达到包容的关系;勇敢在于人与人之间达到止损的关系。这三种关系都达到可天道的用中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