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周易 · 繫辭》)
站在天水卦台山,俯瞰渭河蛇行東去,頗有兩儀互抱之勢;舉目群巒錯落環繞,像極了八卦縱橫相盪之象,不禁想到,雖說伏羲“一畫開天”,但一切都更像是天造地設的格局。
繞卦台山一周,回到山頂平台,忽然想起一件十分明顯又有趣的事。我在前文解釋了關於“天水”有文明源頭意象的個人理論:乾金生坎水,水主智慧,坎的錯卦為離,離為文明。有人會問,天生水可以理解,但坎水為什麼要變成離火呢?行經“觀天台”所在的小圓圈時,“伏羲”二字浮現在我腦海,忽然明白,古人已經把一切都鏤刻在文字之中:
“伏”者,錯也。把任何一卦的陽爻全變成陰爻,這叫錯卦,這兩卦的關係就叫“相伏”,如坎(☵)離(☲)相伏、兌(☱)艮(☶)相伏等。而“羲”字在古代就是“曦”,曦是太陽,為離卦(☲)。“伏羲”者,就是對人類把來自天上的智慧化成人間文明的“古文”描述。“伏羲”是“天水”的鑰匙,是把抽象智慧落實到人類社會、建設文明世界的重要進程。在我看來,“伏羲”是人類智慧力量的象徵,更是認知蛻變的過程。
伏羲的智慧來自對天(自然)的觀察和對天道(規律)的總結。也許,正是這種遵循永恆規律的特質,給予了華夏文明一種過人的洞察力、非凡的韌性,從而形成與日俱增的創造力和凝聚力,使之生生不息,綿延不斷。這種觀察並依循自然規律的文化特質,正是所謂“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天水之行,讓我對中華文明的根源有了更直觀的體會,加深了對“中華文化”那種既親近又敬畏的複雜感情。(伏羲與易經之二 · 完)凌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