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校友育儿群,正好群里在聊消费、家庭开销的事,很感兴趣,便看着她们聊。
校友W展示了自己上个月的账单,在讨论中,有人心动“弄得我也想记账了”,有人感慨“我没有记账的好习惯”,有人则不以为然:“记了有什么用?记了就能少花点?”校友W回应说“至少知道自己花哪儿了,钱去哪儿了。”......
关了群聊,这一幕何其熟悉,这样有关记账到底有没有用的论调,在之前的工作培训中也经常会从教师参与者口中听到。几乎能想象到一样的语气、一样的神态。
记账有什么用?!很锋利的诘问。
事实上说出这句话的校友L,她自言是一个“我想买个发夹,想了一年多了......就40块钱”的人,以及是一个“我老公也鼓励我买买买,还给我开了亲密付,但我还是舍不得”的人。很显然,她不是一个会冲动消费的人,也不是一个管不住自己的购物欲望的人,记账如果单纯以“可以知道钱的去向”这样的功能来说,对她而言可能微不足道,反而对她是一种繁琐的日常。而从往常言语中,也会发现她是一个很明智的人,她会投资,会买保险,她会把自己新装修却空置的房子做日租去获取房子应有的利益,她在财务管理方面已经处于另一个阶段,有自己的计划和行动。
我想对于这样的她,每一笔细致的记账并不能带来最大化的功能,她更需要的是借助银行软件了解资产支出的总配比和收益,做成本效益分析,而不是管每一笔钱去哪里了。
而对于一个从来没有开始财务管理的人来说,记账还是非常有必要的。以我个人的经验来说,记账在我的生活从随性到自律的转变中还是起到一定的作用。
我自己是从研究生阶段开始记账的,那时候每消费一笔,我都会在本子上记下来,我记得那时候的记账冲动来源于“有时候我不知道钱包里的钱怎么突然就只剩这么多了”,记下每一笔消费,让我心安,让我知道钱花到了哪里,有时候翻看时还会知道最近哪些方面的支出多了,是不是合适。
2010年参加工作后,由于每个月基本收支相抵,也就又渐渐淡忘了记账这回事,可能我一个人也不那么能坚持记录下每一笔费用。
2012年底组建家庭以后,一个人的生活开始变成两个人的生活,一个家庭的消费十分不同于单独的两个人。为了了解我们的家庭支出,由冰糖开头提议记账,而且开始了用随手记软件记账。很庆幸,冰糖是一个一旦开始一件事就会坚持去做的人,正因为他的坚持,也鼓励着我记录每一笔收入与支出。
记了几个月之后,我们很快就了解了家庭生活的主要支出,还做了分类管理和预算。2013-2014年,我们真的是几乎完全按照预算来生活,每月固定存入一笔钱,这笔钱一开始只是作为备用金,后来当备用金变成买房首付的目标时,我们更有动力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2015年买房首付的一半资金正是得力于做好预算、储蓄计划和坚持记账来实现的。那个时候,我最大的体会就是记账不是单纯地为记而记,记账只有和预算和储蓄计划等联系在一起,才能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
然而2015年买房加上生娃后,我又开始懈怠记账了。尤其是2017年以来,我的记账记录开始老是滞后拖延,为什么呢?一、我几乎没有现金消费了,都是网购,所有记录都可以从京东、淘宝、支付宝或微信支付里查到。二、我全职在家,个人没有收入,只有资金流出,而且所有买买买基本围绕孩子和家庭日常开销。三、我们的家庭开支分类很久没有变化了,生活支出也总是不可避免地超预算,生活貌似就是为了花冰糖赚的钱来还房贷、养家养小孩。
我发现当我觉得记账对我没有帮助时,而变成琐事时,我也会觉得记账无聊,而且讲真的,有时候无聊感占据了自己对记账的主观感受时,很难突破。
我总是庆幸,有冰糖督促。记账浑浑噩噩空缺了一个半月之后,冰糖说我今年明明涨工资了,怎么还是花到什么钱也不剩呢。我们来看看2017年到底把钱花在哪里了吧,怎么消费支出会那么多,我们不能再这样不明所以下去。
于是,元旦假期花了大半天的时间,把之前一个多月的空缺一条条从网购记录中补回去,又花了半天去看2017年消费中有哪些新变化,2018年消费分类中又该多哪些事。我发现这整一个就是我们生活方式和消费结构的体现啊,记账又有了新鲜感和新的使命。新的一年我们不仅要供房养家,育儿赡老,还要在保险和投资方面做一些尝试。这些消费结构的变化会带来怎样的新的效果,都要依托于记账后的分析报告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