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在思考现代中国人的“阿Q精神”。进入了网络社会之后阿Q精神是升华了?转移了?觉醒了?还是加剧了?
在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里,阿Q做为精神胜利法的代表,代表着当时人们对于底层生活的不公、抱怨、无能为力做出的精神抗争,并且从“另一角度”换来了精神上的胜利与平衡,来支撑住自己濒临崩溃的灵魂和心灵,在另一层面换来了“平衡”。
现实生活中,阿Q的思维和行为在不少人身上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只是其存在的形式和表现方法有别。如:有的男人在外边受了气,回家拿老婆出气;老婆受了气,回头打孩子,这叫“心理转移反映”。虽然这种心理转移反应不合理,但当事人通过这种心理转移,卸掉了部分心理压力。又如:一个男人喜欢上了一个姑娘,可姑娘拒绝了他。他会这样安慰自己:“这姑娘还配不上我呢!”这是“心理合理反应”。再如:闻听亲人突然死亡的消息,当事者首先想到的是:“不可能吧!”借此暂缓情绪,这称为“心理否认反应”。
在这些反应里面人们或多或少的拒绝真相,愿意相信自己活在一个相对感性,主观的理想世界中,而从外界得到的信息更容易“择重避轻”,在自己愿意相信的事实中找到最能慰藉自己的答案而不是相对于客观的答案。在心理学中这叫做罗森塔尔效应,即:在外界给予一定信息的同时,在心理应对策略的时候产生了强烈的心理暗示,这种心理暗示在正向正能量的心理领域中做功是正向的,是相对积极的。而这种心理暗示如果是反向的,那就是当代阿Q精神的始作俑者。这源于人们心理作用的驱动力会组合现有的客观条件来分析当事人的处境和应对方法。如果加上正确、理性、客观的认知那么这个人就会有构成一幅属于自己的思想行为导图,然后遵循步骤一步步实现。 可是阿Q精神不是这样的,阿Q精神首先会对信息做出分类检索,第一,找到最适应自己的答案。第二,找到别人最不可能做到的答案,然后在这两个答案之中找交集,这个可怜的交集就是当代阿Q精神的精神领域。而现实领域这个交集非常的小,甚至不存在交集,那么当代阿Q精神会制造这样一个并不存在的精神交集。即便这个交集我们现在看起来是麻木、自我、和盲目的。
阿Q精神就像是精神上的酒,具有麻痹和弱化疼痛的作用,能用短时间的快感来抚慰心灵创伤和即将崩溃的灵魂。人们需要在虚幻的世界中找到现实的出路,其结果自然是南辕北辙。
想要戒掉阿Q精神的最终痛点,需要两个方面:1.足够理性。2.高端认知。只有这样人们才能绕过心理学带来的暗示陷阱,逃出当代阿Q的命运使然。心理伤口有可能会痛,但是最终会愈合。而当代阿Q精神选择在心灵伤口上垂泪,殊不知这与在伤口上撒盐是一样的。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