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看一个问题:给3个月的婴儿换尿不湿之前,你会征得他的同意吗?大多数都会选择否,3个月的婴儿懂什么?即便懂,每一次都这样,是不是太麻烦?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先来看匈牙利洛克齐孤儿院的护士是如何照顾孩子的。
她们愿意花10分钟给孩子穿上一双袜子,愿意在给孩子穿衣服的时候一遍遍微笑,预告是哪一条手臂先伸进去,会在喂食时,将勺子从孩子的眼睛上方慢慢递送到嘴里,为的就是让他们对即将发生的事情有预见,也会对着一个还不会站立的婴儿,拿出两件一红一蓝的上衣,让他来选择穿哪一件。
甚者,连抱起婴儿都有前后完整的十几个步骤,他们从婴儿出生开始就给予他们一种可预见的日常生活。“可预见”意味着,从他的生活的当下开始,当一切发生改变时,都会提前告诉孩子,比如“我要抱起你”“我现在要去关门”。
后来跟踪调查发现,由洛克齐孤儿院抚养长大的孤儿和其他孤儿院长大的孤儿有本质的区别。他们生活积极,极少有心理问题,并有能力建立自己的家庭,维持自己的生活。
听到这个故事,我很欣慰,因为我一直在朝着这个方向做。我记得呼呼生下来的第一天,我就会跟他提前预告,但凡跟他有关的事都会给他说明。比如,妈妈现在要帮你换尿布咯,我们要去洗澡了。
不仅会做预告,我还会对他表示感谢。曾经在西尔斯亲密育儿一书中讲到,如果妈妈不能母乳喂养,那么要珍惜给孩子换尿布的互动机会,一个孩子一般需要换5000块尿布,每一次都是一次亲密接触的好机会。所以,每次我换尿布时,都会逗他,换到哪一步也会告诉他,最后换完了还会感谢他,谢谢他提醒我们要换了,谢谢他的支持配合,我们换的很顺利。呼呼孩子月子里的时候,就学会了翘着小脚等待尿布被拿开,四个月的时候,当我拿新尿布放进来的时候,他会把小屁股也抬起来。我想,这与我给他的一次又一次的正向反馈有关吧。
我记得西尔斯育儿法一书中还讲到一个有趣的事,有一次西尔斯的妻子去探望一个刚出生三天的宝宝,她对着他做了一遍自我介绍,其他人都觉得很奇怪,但她说,这是需要的,因为孩子能懂。
我常常想,孩子虽然小,但他们不是小动物,不是小玩具,而是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信念,总有一天,他们会把这一切表达出来。
谈到孩子的信念,我以前不懂,现在终于明白那是什么。那是孩子解释世界是什么样,解释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所形成的念头。
比如,有一个1岁半的小女孩,她一直是妈妈照顾,妈妈很细心,也很有耐心。她的爸爸工作很忙,也粗心大意,脾气暴躁,有两次还把孩子从桌子上摔了下来。小女孩的周围,只有妈妈一个可以信赖的人,所以,她两个月的时候,就表现出来了只认妈妈的情况,只想要妈妈抱。对于小女孩来说,她的信念是什么呢?那就是:妈妈在,我才是安全的。后来,当她慢慢长大,这个信念一直在她的心底,如果有别的孩子坐在她妈妈的腿上,她会把人家推开,她会说,妈妈是我的。
我们常常听到0到6个月要建立孩子的安全感,孩子的前三年一定要把他带在自己身边,形成安全依恋。以前我只知道理论,现在明白了缘由。
让时间慢下来,尊重这个小生命。几十年前的孤儿院护士能够做到,我们也可以!
尊重他自身的节奏,不再去焦虑什么时候翻身,不再去焦虑能不能脱掉纸尿裤,只要我们用心呵护,用爱浇灌,便可静待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