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野圭吾曾说:“这世上有两样东西不可直视,一是太阳,一是人心。”
这两天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说韩国爆出的「N号房」这件事?
倘若你还不知道,我这里先简单介绍下:「N号房」并非指几间屋子,而是指从2018年开始,通过社交平台Telegram(一款阅后即焚的通讯app)建立的多个秘密网络聊天室,将被威胁的女性(包括未成年人)作为性奴役对象,并在聊天室中采取收费的方式共享非法拍摄的性视频和照片。
每个房间都有名字:奴隶房、性虐待房、女警察房、女中学生房……围观者竟高达26万。韩国5223万人口,男女比例约为1.03:1,男性约为2600万,也就是说100个韩国男人就有1人参与了这场变态性消费。
在「N号房」,每天上传的淫秽视频超过1.5万条,分享的视频恶心程度远超你的想象(割去乳头、食用排泄物、在阴道内放入虫子、用刀在皮肤上刻下「奴隶」二字……)。光是看着文字,都能感受到胃里一阵抽搐,难以想象这些孩子有多痛苦。
更让人可恨的是,74名被害者中就有16名未成年,其中最小的竟然只有11岁。
就是这样明目张胆的虐待、性犯罪、性剥削,其中只有两名大学生去主动追踪这个事件,剩下的一大群人为之点赞、欢呼、分享和消费。
01 为什么?因为扭曲的并非事实,而是人性。
韩国「N号房」事件中反映出性变态者们把受害对象越来越多倾向未成年人。对儿童产生性欲便是恋童癖,又称恋童障碍,作为一种精神疾病,其定义如下:
“恋童障碍”被定义为对青春期前的儿童(通常是13岁及以下)拥有强烈且反复的性冲动和幻想,且已就这种性冲动采取行动或受其困扰的人。他们对儿童的性冲动要远大于成人。
苏格兰喜剧演员丹尼尔·斯洛斯(Daniel Sloss)身边的一位男性好友曾经强奸了自己的女性好友,他得知后简直不敢相信,因为那位男性看上去完全不像是坏人,因此他在脱口秀中说过,“怪兽就在我们当中”。
事情被揭发后,一些参与观看的男性表示:这种行为,我又没实施,和我有什么关系?
群体心理之恶的表现就是总会存有这么几个角色“施暴者、起哄者、默默不作为吃瓜者”。
人们总会觉得自己没做就和自己无关,可你也观看了,而且你非但没管甚至还点赞、欢呼、分享和消费。
传播学中有一个著名的理论,就是基于这样一个假设:大多数个人会力图避免由于单独持有某些态度和信念而产生的孤立的理论——“沉默的螺旋”。
这个理论说的是: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并且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
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有时会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
所以,在「N号房」事件中之所以只有两名大学生选择揭发,说明这26万人中大多数人潜意识中认同了这种观点。
02 眼中的世界,其实就是内心的世界。
N号房事件最可怕的地方也正潜意识下地这份认同,于是模仿者紧随其后,从一个人的恶趣味,逐步发酵到一群人的罪孽狂欢。
很难想象,倘若 N号房没有得到阻止,继续变本加厉,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会有多少孩子沦为这场变态性消费下的“奴隶”。
在心理学上,人们从来都不是纯理性的,大量的情感因素影响着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和判断,很多时候,人们看到的世界,其实只是自己内心世界的一个投影而已,好比“库里肖夫效应”。
早在1886年Coca-Cola进入中国时,无人问津。后来分析原因得知,原来将产品翻译成了“蝌蚪啃蜡”。一听这个名字会不会想到黑乎乎的蝌蚪,即使不知道产品的口味,也都忍不住的排斥与厌恶。
直到20世纪80年代,Coca-Cola再次进入中国市场时,用了全新的名字“可口可乐”,一下引爆了中国市场。一样的产品,一样的名字,只因为翻译的用字不一样,让消费者产生了不同的情绪反应,这便是库里肖夫效应的生动诠释。
而这26万参与者也恰恰透过电子屏幕将自己渴望的心理投射到镜头中来产生联想,眼中呈现地明明都知道性侵是犯罪,但依旧不计后果地只知道这样做能获得快感。
03 精神分析认为,趋乐避苦是人类最本能的愿望。
捷克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弗洛伊德在研究人的本性问题时,指出人的本性有三:趋乐避苦、趋利避害、利己排他。
「N号房」事件在网上火速发酵,很多人说:
“韩国是一个大男子主义国家,这就是男权当道的后果。”
而恰恰「N号房」和大男子主义没有任何关系,“变态性消费”中同样也有女性,创始人甚至刚满18岁。
男权并不是酿造性变态的源头,真正源头是扭曲的成长方式。
好比一个孩子从小在极度缺爱、残酷、冷漠的环境下成长,那么缺爱、残酷、冷漠就是他刻在骨子里追逐的极端“快乐”。
正如《天生变态狂》的作者詹姆斯•法隆认为:
即使有反社会人格的个体,在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父母关爱下长大,也会成长为一名科学家,过着正常的生活;
即使没有反社会人格,受到父母残暴的影响和环境恶劣的熏陶,也会产生变异,成为杀人不眨眼的恶魔。
使人变成恶魔的因素有遗传,有大脑变异,但最为关键也是最为重要的因素正是原生家庭环境。
写到最后
面对「N号房」事件中的26万名变态性消费者,我们“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丧钟为每个人而鸣。”
这不是一个发生在“遥远的韩国”的事件,「N号房」很可能就在我们身边。
为孩子创造一片没有侵害的净土,是每个成年人的责任。
如果你今天也感到愤怒,请记得你为何而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