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来无事,周末宅在家里跟老妈子聊起了算命这一话题。本人属猴,今年算是本命年,命理论的传统习俗有个“本命年犯太岁,太岁当头坐,无喜必有祸。”的说法。
于是乎,老妈子今年就特担心,尤其是前不久出了点小意外之后,就更加是焦虑了。时不时逢圩日就跑去算命先生那问上几句,一听到那个什么什么就特犯愁,于是乎我跟老妈子平日里的通话百分之八十都是各种唠叨各种提醒。哈……大家可以自行脑补这种通话场景。
其实,要想劝服我妈不相信算命那是不可能的事,因为我知道,不单只我妈,我想很多人对于算命或看相、看风水等玄学都是抱着半信半疑的态度。很多时候,面对一个陌生的算命先生或是看相的,他能准确地说出你过去的某些经历时,你内心的心理防线是会被不攻自破的。与其硬要去分清这东西的对与错,不如研究一下这东西到底有没有依据?能否借鉴?
所以,我并不反对老妈子算命这一行为,正如她口中说的“算命其实是给我们查路”,但这个“查路”并不是说能知晓你未来。对这一观点,我倒还是认同的,因为大家如果稍有研究,应该都知道,算命、看相和看风水等玄学,其实都是起源于《易经》《八卦》《周易》等古人总结下来的智慧,传承至今演变而成的。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相信大家都听说过这句话。古时还没有发明度量衡,也还没有时间计量,人们靠的是根据每天太阳的方位变化来进行时间的推算。久而久之,便找到了其中的规律,于是乎,人们把太阳升起和落下的一个周期算作一天,再把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也就是大家从算命先生口中常常听到的“八字论”的时辰根据。
说到这,大家也许会觉得还没到重点,算命究竟有没有科学依据?该不该信?哈……不急,我们慢慢来分析分析。
2. 算命其实是最早的大数据应用原型
前面我们提到了算命的传承来源,也提到了时辰八字的根据。而古人在创作《易经》和《八卦》这类作品时,是采集了大量的数据,运用了类比和演绎推理的方法总结出其中的规律。比如什么样长相的人偏向于能飞黄腾达、大富大贵; 什么样长相的人偏向于穷困潦倒、命运多舛。再比如什么时辰出生的人咋样咋样,吧啦吧啦诸如此类。当时古人究竟是采集了多少数据,花费了多少心血才完成这类著作,我们现代人应该是无法想象。
易经是一部历经多人多朝代的作品,它经过伏羲氏,周文王,最后到孔子才算是完成。易经这本书它不是一个人的作品。
从网络上搜索一下易经著作是如何完成的,便可得到上述的答案。由此,我们可以得知,像《易经》这类著作是集体性的研究作品,是经历过多个朝代,人们对各种人生百态的大自然规律的总结。
古时候那个年代没有互联网,更没有没有如今的通信技术,靠的都是口口相传为主,后期再加以手工抄录。最明显就是孔子的《论语》。
说到这,我们是否能稍微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算命或看相其实是传承于人类古时通过对部分人生百态的抽样研究进行数据分析而得出的大自然规律,也就是所谓的“天命之说”。
学过理科的孩纸应该都知道,抽样研究其实是类比和演绎推理常用的数据分析。
那么,算命怎么跟大数据应用扯上关系了呢?首先,我们先来探讨一下什么是大数据。
百科注解:对于“大数据”(Bigdata)研究机构Gartner给出了定义,“大数据”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
大数据之所以称之为大数据,是因为它有些数据体量巨大这一明显特征,但,这并不是它的本质。其本质是在于对这些有价值的海量信息进行专业化数据分析,从而对这些数据进行加工处理,提炼出相关信息。
比如朋友圈前几天刷屏的这张图
那么,如果说算命是利用抽样研究进行的数据分析,那么大数据利用的则是尽可能的“全样本”数据分析。
所以,算命术其实从这一角度来看,似乎也是有那么几分科学依据,甚至可以理解成是最早的大数据应用原型。
结语:我不是玄学研究的专家,文中的一些观点仅仅代表个人的思考。以上并不批判算命等玄学的科学依据,也不推崇过于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