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不美丽:校园欺凌背后隐藏的细思极恐的细节
这几日,微博、朋友圈纷纷被《少年的你》刷屏,见面第一句话就是:“嘿,看《少年的你》了吗?”
相约人下班后吃个晚饭,大家不是在去看《少年的你》的路上,就是已经在电影院沉浸于剧情而无暇回短信。
作为时刻奋战在潮流一线的时髦精,怎么可以不去看《少年的你》。
电影的开始,陈念眼神平和地向台下的学生解释“was”和“used to be”的区别。
“It used to be our playground”是对失去的遗憾和惋惜。
1
它曾经是我们的乐园,最后却变成了罪恶的滋生地。
一时之间,“校园欺凌”这四个字就像烙铁,烫的人心口一颤。
每个从电影院出来的人都痛斥校园暴力,对陈念和小北心生怜悯,对魏莱咬牙切齿。
但很少有人会记得,陈念被欺负后哭着打电话想要向自己的妈妈哭诉时,却在听到母亲同样身处的窘境时,选择咽下。
小北又一次被打得遍体鳞伤时,从来不在乎的他却因为小念的一句话哭了,他说:“你是我13岁以来第一个问我疼不疼的人。”
甚至魏莱,她在陈念的面前卸下了所有的戾气,恳求陈念原谅她。
不是因为她幡然悔悟,而是因为没有考上父母期望学校而被迫复读的她,已经和她爸爸两年没有说过话了
·······
我们痛恨校园暴力,却很少去思考校园暴力的背后。
至少在这部电影里,欺凌的背后是家庭教育的缺位,父母的缺席。
2
陈念和她的母亲就像是两个身份颠倒的错位者,母亲天真地闯着祸,用失踪来逃避失败。
陈念独自忍受着一切烂摊子,“忍”好像成为了她的一种本能。
她的窗帘从来没有拉开过,她熟练地蜷缩在角落的桌子底下,她永远都塞着耳机。
她不能大声反抗,她的眼里无时无刻不透露着不安和恐惧。
因为她只能一个人。
3
小北是狼狈的,从电影的开始到最后,小北似乎总是带着伤。
甚至他跟陈念的相遇不是偶像剧中经典的英雄救美,而是尴尬的在陈念目睹了他所有的狼狈。
表面上是小北在保护陈念,但陈念又何尝不是小北冷情世界里唯一的一束阳光。
所以,小北才说“你保护世界,我保护你”,因为那是他唯一的温暖所在。
被父亲遗弃,母亲厌弃,13岁的小北一头扎进了成人的世界,被欺负,欺负人成了他生命中的常态。
没有人在他欺负人犯错时,告诉他”好孩子不应该这样“,更没有人在他被欺负时心疼地护着他。
所以陈念的一句”疼不疼“轻而易举地让他疼了,不是伤口痛,而是心痛。
小北是满不在乎的,他不在乎别人的眼光成为小混混,不在乎身上的伤口是不是又多了几处,甚至不在乎成为强奸杀人犯。
可是他还是会在乎有没有人关心他,他还是会因为警官说让他母亲过来看看他现在的样子而激动。
说到底,小北用叛逆博关注,满不在乎的背后,恰恰是对父母温情的渴求。
因为,他不想一个人。
4
不同于陈念和小北的狼狈,魏莱的生活是体面的。
我现在还忘不了,郑警官和魏莱母亲的谈话,镜头扫过随处可见的奖杯。
得知女儿很有可能参与校园欺凌,她没有表现出一丝担忧女儿的焦灼,镇定的过分。
再回忆魏莱母亲说的话,处处是家教和傲慢。她口中的魏莱是优雅得体、品学兼优的天之骄子。
真实的魏莱是堕落至地狱的恶魔,叛逆、暴戾,企图把他人也拉下地狱。
父母是最了解孩子的,可是魏莱的父母显然不是,他们只是把魏莱当作了他们骄傲的延续。
魏莱一直在遭受家庭的冷暴力,所以她也把暴力当作了发泄的手段,一发不可收拾。
电影的后半段,魏莱的尸体停在焚化炉前,不是常见的父母失去孩子而撕心裂肺的痛哭,而是魏莱父亲的愤然离去。
没有人生来就是恶魔,或许魏莱也曾经在泥沼中挣扎过,父母不仅没有成为那个拉她一把的人,反而将她推入了地狱的更深处。
魏莱没有了未来。
因为,她只有一个人。
5
不单单是陈念、小北和魏莱,校园暴力主题下无处不透露着家庭教育失败的影子,被父母拳打脚踢的刘渺,冷眼旁观的同学,甚至是胡小蝶······
家庭是儿童生命的摇篮,家庭教育作为人的教育的起点和基点,是对人的一生影响最深的一种教育。
作为家长要充分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自觉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尽好家长的责任和义务。
“It used to be our playground”不仅是对校园变成暴力之地的惋惜,也是对家庭这个本该是孩子港湾之所的惋惜。
希望少年的你,少年的我们,无论是校园还是家庭,It is our playground fore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