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和二年(公元88年)
春正月,济南王刘康、阜陵王刘延、中山王刘焉进京朝觐。汉章帝天性宽厚仁爱,特别看重骨肉亲情。刘康、刘焉两位叔父每次进京都受到汉章帝的特别恩宠,而汉章帝的兄弟全都被他留在京城,再加上赏赐群臣无度,结果导致国库空虚,财政困难。
太尉掾何敞给太尉宋由上奏记(下官言事于上级)说:“连年遭遇水旱灾害,老百姓缺吃少穿;凉州沿边郡、县的边民遭受西羌侵害,家破人亡;中原各郡,公私财力无不枯竭。这正是皇上减损膳食、节约用度的时候;然而皇恩浩荡,赏赉有增无减。听说仅腊祭日,自郎官以上,公卿、王侯以下,所接受的赏赐就把国库掏空了。要知道这些钱都是老百姓的血汗钱。明君赏赐,应有等级;忠臣受赏,遵守制度。因此尧帝赐给夏禹黑色玉圭(玉制礼器),召公赐给周公五匹绢帛。现在阁下地位尊贵、责任重大,上应当匡正朝廷纲纪,下应当救济元元生计;怎么能无所作为、恭顺君命而已呢!阁下应该端正自身,表率百官;退还过度赏赐,奏明为政得失,请求诸王就国,解除苑囿禁令;节省不必要的开支,用以赈贫恤孤。皇上的恩泽只有下被百姓才能国泰民安。”
宋由未能接受他的建议。
尚书南阳人宋意直接给皇上上书:““陛下至孝,恩爱隆深,礼宠诸王,骨肉情深,如同民间家人。亲王们可以乘车进入殿门,就座时不用叩拜;让他们分享自己的膳食,给他们优厚的赏赐。济南王刘康、中山王刘焉有幸以旁支庶子的身份享有大国。陛下对他们的恩宠超越了礼仪,待遇破坏了制度。《春秋》大义,伯父叔父、哥哥弟弟无不是臣子;尊君卑臣、强干弱枝。陛下德业隆盛,理应为后世做出表率,不能为了私情而乱了上下秩序、怀了君臣规矩。另外,西平王刘羡等六位亲王都已娶妻生子,官员僚属一个不缺,早就应该前往蕃国,为子孙奠基立业;然而他们却长久盘踞京城,宅邸前后相望,骄横奢侈,不守本分,享受着朝廷给予他们的额外恩宠和俸禄。陛下应该割舍不忍之情,断绝不义之恩,遣送济南王刘康、中山王刘焉各自返回蕃国,命令西平王刘羡等人尽快择时前往封国就职;以便平息众人的怨望。”
然而汉章帝已来不及遣送他们。
[点评]
从大方面来说,刘炟这个皇帝还是很不错的,各方面的施政方针都体现出他的仁厚。但他身上的两个弱点同样显得格外刺眼:一是在对待窦皇后的问题上的毫无原则,为外戚专权和宦官专政埋下伏笔;二是对待宗亲和下属,赏赐无度,汉章帝因此行为导致国库空虚,财政困难,可见,他给大家发的“红包”有多大。
二月三十日,皇帝在章德前殿崩逝,享年三十一岁。汉章帝留下遗言:“不要修建寝殿祠庙,一如先帝之规制。”
范晔评论说:魏文帝曹丕称赞汉明帝洞悉明察,汉章帝宽厚长者。汉章帝一向通情达理,不满意于汉明帝的苛刻严厉,待人处事以宽厚为本;他尽心孝道,悉心侍奉明德太后(养母马太后);他减轻徭役、赋税,让百姓得到实惠;他治国秉持忠恕的原则,辅以礼乐教化。说他是宽厚长者,恰如其分啊!
太子刘肇即位,尊皇后窦氏为皇太后;是为汉和帝。时年十岁。
三月十一日,葬孝章皇帝于敬陵。
范晔曰:
魏文帝曹丕评论说:“明帝察察,章帝长者。”章帝一向知人,认为明帝对人太苛切,一切都从宽厚,奉承明德太后,尽心孝道,平傜减赋,人民都受到他的恩惠。又以忠恕之道待人,建立礼乐制度,称他为长者,实在是不为过。
[点评]
汉章帝治理国家上展示了一定水平,比较善于知人善任,对待下属官员基本也是宽厚大于尖刻,恩赏多余惩罚。在位期间,行宽厚之政,除去以往一人犯谋逆等大罪则亲属皆受牵连的禁令。命罪人减刑迁到边境地区。禁用酷刑。禁盐、铁私煮、私铸。注重选拔官吏,以得廉能之吏为政治清明的保证。打击豪强地主兼并土地,采取优惠政策募民垦荒,鼓励人口增殖,减轻徭役赋税。章帝即位后,励精图治,注重农桑,兴修水利,减轻徭役,衣食朴素,实行“与民休息”,并且“好儒术”,使得东汉经济、文化在此时得到很大的发展。此时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章帝还两度派班超出使西域,使得西域地区重新称藩于汉。因为明、章两代大体承继了光武之施政方针,励精图治,使文治、武功都有很大的成就,故历史上将明帝和章帝时期称为“明章盛世”。
虽然章帝一生都在为东汉的发展努力着,然而对外戚却过于宽容。重用窦后之兄窦宪,使外戚这股腐朽势力从此登上了东汉王朝的政治舞台。而他对宦官的优待,也为日后引起宫廷内部斗争埋下了一颗炸弹。东汉王朝的开明政治从此结束,转而进入腐败和黑暗,汉家天下也从此由盛世走向衰退。
插评一个花絮:刘炟还是一位书法家,他的草书非常有名,后世流行的“章草”,据说就是由于刘炟的爱好而形成的一种书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