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迷上了俞敏洪的演讲,其实更准确的说,不能完全称之为演讲的,只要和他相关的只言片语,我都要翻来覆去的推敲好多遍。
以前,我是没有这样的习惯的,总感觉他们这些人,包括他和马云,都是靠幸运吃饭的,偶尔有的也是自我炒作。
这样的印象不知道来自于哪里,不过认真想一想,却有些根深蒂固,所以对他们的喧嚣和热闹,我宁愿望而却步。
然而,在《朗读者》中遇见了他,很偶然但是又非常的理所当然,他很善谈,很多道理可以深入浅出的讲出来。
同时,他把控现场的能力无人能及,在不动声色中编织的是妙不可言,我一下子就被俘获到了今天,竟然产生了相见恨晚的自怨自艾。
前天,在《开学第一课》上再次把他遇见,依然是习以为常的不动声色,如果我们找不到他的思路的话,肯定会认为他只是用经营新东方的口才,来让大家为他的做主买单。
我却看到了他的真知灼见,就在他说到自己高考失败了两年,却在第三年惊天逆转,真正的原因是忍住了,做起来。
他说他第一年失败了,有一门考了39分,然后第二年又失败了,依然有一门考了39分,但是他没有放弃自己的目标,那就是考上一个师范大学。
他的目标很明确,于是第三年他更加努力了,他用了所有的时间拼了命的学习,用他的话就是他向母亲要求,一年中不再干农活,把这些时间全部用到学习上。
后来,他成功了,只是这一个结果就可以证明他有多努力,但是关键的是,他认为自己是有一个较为清晰的目标,这就是那个师范大学。
所以他最后告诉大家,一定要有明确而具体的目标,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创造生命的奇迹,才可以心想事成如愿以偿。
这在今天显得更为重要,很多人都习惯了自由自在,走走停停漫无目的,成了大部分人的常态,在俞敏洪身上我们应该给自己一些方向。
目标可以定的切合实际一点,像俞敏洪他选择一个师范大学,于是他时时刻刻都能感觉到这个梦想的召唤,如果他选择的是北大,其结果会怎样。
但是目标也不要轻而易举,要有难度,通过一些努力才能够实现,假如我们努力多了,我们就可以超越目标,拥有意外惊喜。
当然,认准了,就要做起来,克服一切困难,用自己全部的时间奔向这个目标,只要像俞敏洪一样,就一定可以累积出自己梦想成真。
回到我们自己身上,我们可以看一看,我们有目标吗,我们的目标是举手之劳,还是高不可攀,能不能把目标制定的科学合理一些。
还有就是我们是不是围绕目标在努力,我们有没有走偏,有没有走着走着就背道而驰了,因此经常想一想自己的目标便特别重要。
我的目标就是每天都用文字叫醒自己,像此时此刻一样,雕琢出一个更好的自己,每一天的早起都是一个新的开始,我用文字祝福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