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金秋的内蒙古风景如画,游人如织。五彩斑斓的颜色在天地间交相辉映,仿佛造物主打翻了颜料盘,美不胜收。
然而上世纪70年代,这里却还是一片“沙进人退无处藏”的景象。内蒙古是我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最集中、危害最严重的省区之一,境内分布着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科尔沁沙地、毛乌素沙地等黄色“顽疾”。每年的这个时候,一道秋风起,黄沙漫天飞。关于这一点,出生在内蒙古的王宇可谓一点都不陌生。
中沙基业创始人王宇
一
王宇,1974年出生于内蒙古通辽市。通辽市地处我国四大沙尘物源头之一的科尔沁沙地腹部,在这里各种大大小小的沙尘暴犹如家常便饭。
风沙肆虐下的通辽街景
生在大漠边,长在风沙线的王宇从小就尝尽了风沙的苦头。风沙肆虐,满目疮痍的景象,在他孩提时代留下了深刻的心灵烙印。初中时一篇《向沙漠进军》的课文让治理沙漠的念想在他心底生根发芽,由此暗暗立下了改变家乡生态面貌的夙愿。
大学毕业后,王宇逐渐明白治沙光凭自己的一腔热血远远不够,更需要大量的资金、技术、人脉等作支撑。为了给自己的治沙梦铺平道路,2005年,王宇不顾家人反对,毅然放弃了通辽市交通局公路管理段工作的“铁饭碗”,凭借敏锐的目光,投身于当时前景广阔的房地产行业,靠着北方人的淳朴耿直和吃苦耐劳精神,他很快成为了当地有名气的致富能人。
二
对常人来说,此时刚四十出头的王宇事业上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就,理应是享受生活,纵情山水的年龄,但他并没有选择如此,他明白还有一件更重要的事情在等着他。人常说“四十不惑”,王宇觉得治沙就是就是自己人生下半场的最大主题。这不仅是为了兑现儿时的梦想,更是为了造福社会,守护美丽的家乡。
去年年底,王宇转让了自己的房地产公司,准备全身心地投入到家乡荒漠治理事业中,真刀真枪的大干一场。这次家人的反对来的比第一次更加强烈,认为他肯定是疯了才拿钱打水漂玩。王宇开玩笑说,当时他最怕回答为什么治沙这个问题,一不被理解,二不为挣钱,被人问多了差点连自己都开始怀疑了。
不过他依然力排众议成立了中沙基业科贸有限公司。他将公司定性为一家从事荒漠化生态治理与开发、沙漠种植技术应用和再生资源开发、荒漠治理与研发管理于一体的综合性机构,一方面可以更好地服务于自己的治沙事业,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广大社会资源关注和参与荒漠化治理提供便捷通道。
公司成立后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土地问题。没有地种树,抱负再大也是空谈。为此王宇多次积极主动与当地防沙治沙最前沿机构进行合作洽谈,功夫不负有心人,公司前期一举拿下25万亩荒沙地用于植树造林。
土地的问题解决了,但如何让树苗在荒沙地里存活又是一大难题。众所周知,沙漠地区极度缺水,没有水树苗根本活不成,加之风沙非常大,种树艰难程度远超想象。治理沙漠不仅需要勇气,更要有智慧,与沙漠正面宣战肯定是不行的。为此,王宇在内蒙古阿拉善专门成立了沙海绿廊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集聚当地一大批专业从事荒漠化治理的农业科学家及人才资源,结合科学有效的种植技术,选择梭梭树、酸枣、文冠果、黑果桦楸等兼顾防风固沙和经济效益的耐旱树种,树木成活率极高。
种植园中硕果累累的酸枣树
三
按照王宇的计划,公司未来5年要在沙漠里种植树木达到一百万亩,对此很多人都认为是天方夜谭。然而王宇却有着自己的想法。 “一个英雄无法改变世界,只有让所有人都成为英雄,就有了无限可能。”王宇深知,种树治沙绝不是光凭一个人或一个组织就能完成的事。“树种的多了,树与树之间就能互相照应、互相成长,直至变成森林。参与的人多了,人与人之间可以互相激励、互相分享,才能治理沙漠。因此,我打算发起一个项目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了解治沙文化。依靠团体的力量让百万亩荒漠变成生态绿洲!”
说干就干,王宇依靠自己多年来积累的丰富人脉资源,整合国内外诸多核心战略伙伴支撑形成产业矩阵,共同推动了“沙之源荒漠治理生态大农业”项目。谈及缘何选择“沙之源”这个名称,他说治理沙漠并不是要与沙漠为敌,而是以沙漠为源头,在沙漠中发展生态大农业,向沙漠要效益,最终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不仅于此,沙之源项目顺应时代分享经济趋势,让普通人通过分享互助获得收益的同时参与可持续公益,即便身在都市也能为荒漠化治理做出贡献。进而辐射更多的有识之士加入到这项伟大事业中来,众志成城,不让沙漠前进一步。
如今不到45岁的王宇已经头发花白,他很喜欢王勃《滕王阁序》里的那句“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先人尚且如此,自己怎甘落后,他打算通过治沙焕发人生的第二春。
治沙路漫漫,只怕有心人。和沙漠扳手腕需要超乎常人的魄力和恒心,但随着更多像王宇这种有情怀的治沙人加入,“百万亩沙漠变绿洲”终将从梦想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