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简主义实践的第一天,竟然是从“买买买”开始。
一般而言,信奉“极简”哲学的人应始于“扔扔扔”。把不需要和不喜欢的物品从生活中剔除。只留下精选过的少数。
然而,“买买买”背后的消费观也是一个必须认真审视的话题。
因为刚搬新家,需要置办喜欢的家装物品。对于要买的东西,已经在脑海里斟酌了两个月,不轻易下单,就是怕在不了解自己的喜好下,做出不能更改的决定。需要沙发靠垫,窗帘,装饰盆栽,装饰挂画。在决定这些需要前,已经在脑海里枪毙了许多想要但不必要的东西。这是“极简主义”消费观的第一步:精简购物清单,只买进最需要的物品。
问题来了:想买质量好的,可我没足够的预算,怎么办?与其懒得思考随意购进不符合审美观的物品,不如把预算集中购买虽然贵质量却上乘的物品。买一件经得起时间考验,能延用经年的物品,大概会比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把不喜欢的物品扔掉,会更幸福吧。或者因为预算不足,而学会搭配之道,基本款只买质量最好的,适当搭配潮流颜色,满足自己的审美需求。这是“极简主义”和“禁欲主义”的差别。“极简主义”建立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喜好之上,而不是对自己内心向往的美丽之物一味打压。这是“极简主义”消费观第二步:把钱花到刀刃上。
现代大工业带来极大丰富的物品,也带来背后看不见的“伤疤”:超时工作,低工资,童工,环境污染...如何能确保我买的物品是负责任的生产之物?在“买买买”之外要对物品生出感情来,了解它的前世今生。它是哪里生产的?用什么材料生产的?生产过程会不会造成污染?有没有巨大的价差从而对工人造成剥削?每次带着这个问题买东西,渐渐的就可以培养出一种判断力了。而因为这样的价值观,所以会渐渐远离便宜之物。这是“极简主义”消费观第三步:负责任的购买。
如何买到负责任生产出来的东西呢?在买一件东西前,我都会对品牌进行了解,它的品牌理念如何?有没有企业社会责任?组织架构如何?信息是否透明?通过对品牌的分析判断产品是否值得我购入。 了解之后手头就有了一个品牌清单,在需要的时候,直接购买这些品牌的产品即可。这大大减低了我的选择困难症,不花无所谓的时间在比价和纠结什么牌子这种事情上,集中精力享受物品带给我的满足感。这是“极简主义”消费观第四步:真正了解所购买之物。
做到这四点,再从源头上控制物品的购买,生活就会维持在一种简单的平衡里,注意力也会从“买买买”转移到好好与每件物品相处上来,因为花了心思去选择它,就想要花心思去好好和它相处。
从消费主义中节约出来的脑力资源,便可投资在其他提升幸福感的事情上。也因此摆脱了“买买买”所带来的压力和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