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大姐和我带着几个孩子去大连金石滩海洋公园去玩。因为孩子们对赶海很感兴趣,我们就直接选择乘快艇去鳌滩岛,去岛上前,园区游览车师傅说可以等退潮时捡海鲜。于是,我们上岛前去购买了三个小桶和三个捞网,每样15元(不便宜啊,不过到景点购物就挨宰吧)。后面请允许我打乱下时间秩序,借助我们的行为来演绎下货币发展史,企业的开办,兴衰史。
小卜的脚在赶海时不小心被割破了,因为我们没有备创可贴,上岸后经过询问有家摊主说她家有,但要花钱。曹小姑娘看着手中无用的捞网心生一计,走过去和摊主商量是否可以用捞网交换创可贴。摊主想了一下,同意了,生意成交。这就是货币演绎之初的物物交换。那时,人们想要获得对方的物品,那就拿自己手中的物品与对方进行交换,双方对物品都很满意,那交换就实现了。
用完这一张创可贴后,我们都觉得有必要再备一个创可贴,用来更换。我们就觉得可以用不必要的小桶去换第二张创可贴,仍然由曹小姑娘出马。哪知这次摊主不乐意了,后来大姐和曹大姑娘也加入游说阵营,依然没有说动摊主,交换失败。看来物物交换不总是成功的,当有一方对交换物品不满意,那交换就会以失败而告终。
随着这种状况越来越多,很多人很多时候无法交换到自己心仪的物品,民怨渐起。为平民怨,德高望重的部落首领想了一个办法,说他发现海边有不少贝壳,用贝壳来作为交换物品的媒介。大家可以用贝壳去换自己想要的东西,得到的贝壳越多那他可换取的物品也就越多。大家从中体会到了方便,心态也逐渐平和了。这就是最早的货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货币的形式也经历了一系列演变:贝壳-金属货币-纸币。我们在上鳌滩岛前用人民币购买了三个小桶和三个捞网,为了满足我们捕捞海鲜的需要。结果海鲜就是礁石夹缝中生存的指甲盖大小的小蟹,也捕了十只左右,而工具是石头和被肢解后的捞网铁丝。其实只要一个桶即可,捞网完全可以不要。为了减少损失,我们就寻思着把多余的桶卖掉,一直等待着合适的时机。在几个孩子掏蟹小有成就时,突然听到旁边一个男孩的声音:“哇,他们抓到好几只蟹!”我抬起头,看到男孩和他妈妈正往我们桶里看,并且我听到一个商机的声音:“他们有桶可以放。”我抓住时机对那妈妈说:“我们可以卖一只桶给你,十元一个,岸上要卖15元。”我实话相告,男孩妈妈也很干脆,直接就开始掏钱了。买卖成交,虽然亏了5元,但我们也用过了,就当折旧费了。做企业的人一定是就是在看到商机后才决定着手开办公司的吧。
等我们结束掏蟹,中午的海鲜大餐也泡汤了,大家吃了准备好的干粮,同时发现这蟹也无法带走,大家就商议着连蟹一起卖掉,因为看到还有不少大人带着孩子在掏蟹。这次曹大姑娘出马了,有了公司得有人去销售啊。大姑娘首先浏览了下潜在消费群体,最后瞄准一对父子,他们正掏的起劲儿。大姑娘拎着装有蟹的小桶朝他们走去,我们就看着她和那爸爸交流了几句,并让他们看了看桶里的蟹,很快就成交了。然后只见大姑娘胜利地挥着10元钱朝我们示意。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虽然在亏损情况下。但是卖最后一只桶时,却没能成功,孩子们发现大家开始用矿泉水瓶在装蟹了。如果不跟踪市场需求,不与时俱进的话,那一个企业倒闭还是很快的。
如何处理这最后一只桶呢?我们计划上岸后让摊主回收,哪怕5元也行。但是岸上的摊主却不愿回收,从前面可以看出就算价格低到尘埃里(换一个创可贴)都不接受。后来我们分析桶的成本很可能连尘埃都没有。
最后这只桶,曹小姑娘主张就送给摊主,反正对我们也无用了,但其他人咽不下这口气,觉得这样太憋屈。最后被我们带到金石滩出口处时,抛进了垃圾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