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文1
王 冕(1)
作者:吴 敬 梓
元朝末年,出了一个嵚崎磊落的人(2)。这人姓王名冕,在诸暨县乡村里住。七岁上死了父亲,他母亲做些针指(3),供给他到村学堂里去读书。看看三个年头,王冕已是十岁了。母亲唤他到面前来说道:“儿啊,不是我有心耽误你,只因你父亲亡后,我一个寡妇人家,只有出去的,没有进来的,年岁不好,柴米又贵,这几件旧衣服和些旧家伙,当的当了,卖的卖了,只靠着我替人家做些针指生活寻来的钱,如何供得你读书?如今没奈何,把你雇在间壁人家放牛(4),每月可以得他几钱银子,你又有现成饭吃,只在明日就要去了。”王冕道:“娘说的是。我在学堂里坐着,心里也闷,不如往他家放牛,倒快活些,假如我要读书,依旧可以带几本去读。”当夜商议定了。
第二日,母亲同他到间壁秦老家。秦老留着他母子两吃了早饭,牵出一条水牛交与王冕,指着门外道:“就在我这大门过去两箭之地,便是七柳湖。湖边一带绿草,各家的牛都在那里打睡。又有几十棵合抱的垂杨树,十分阴凉。牛要渴了,就在湖边上饮水。小哥,你只在这一带顽耍,不必远去。我老汉每日两餐小菜饭是不少的,每日早上还折两个钱与你买点心吃。只是百事勤谨些,休闲怠慢。”他母亲谢了扰要回家去(5),王冕送出门来,母亲替他理理衣服,口里说道:“你在此须要小心,休惹人说不是。早出晚归,免我悬望。”王冕应诺(6),母亲含着两眼眼泪去了。
王冕自此只在秦家放牛,每到黄昏,回家跟着母亲歇宿。或遇秦家人煮些腌鱼腊肉给他吃,他便拿块荷叶包了来家,递与母亲。每日点心钱,他也不买了吃,聚到一两个月,便偷个空,走到村学堂里,见那闯学堂的书客(7),就买几本旧书,日逐把牛拴了(8),坐在柳树下看。
弹指又过了三四年(9),王冕看书,心下也着实明白了。那日正是黄梅时候(10),天气烦躁,王冕放牛倦了,在绿草地上坐着。须臾(11),浓云密布,一阵大雨过了。那黑云边上镶着白云,渐渐散去,透出一派日光来,照耀得满湖通红。湖边上山,青一块,紫一块,绿一块。树枝上都像水洗过一番的,尤其绿得可爱。湖里十来支荷花,苞子上清水滴滴,荷叶上水珠滚来滚去。王冕看了一回,心里想到:“古人说‘人在画图中’,其实不错。可惜我这里没有一个画工(12),把这荷花画他几只,也觉有趣。”又心里想道:“天下哪有个学不会的事?我何不自画他几枝?”
王冕见天色晚了,牵了牛回去。自此聚的钱不买书了,托人向城里买些胭脂,铅粉之类(13),学画荷花。初时画得不好,画到三个月之后,那荷花精神颜色无一不像,只多着一张纸,就像是湖里长的,又像才从湖里摘下来贴在纸上的。乡间人见画得好,也有拿钱来买的。王冕得了钱,买些好东西,孝敬母亲。一传两,两传三,诸暨一县都晓得是一个画没骨花卉的名笔,争着来买。到了十七八岁,不在秦家了,每日画几笔画,读古人的诗文,渐渐不愁衣食,母亲心里欢喜。
【提示】王冕的为人、家境、生活经历和特长,在这篇小传里都写到了。文章不长,写的详略得当。同学们在阅读中思考一下,哪些地方是详写,哪些地方是略写;再往深里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注解:(1)【王冕】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一回。作者吴敬梓【1701-1754】,清朝安徽省全椒县人,小说家。
(2) 【嵚崎磊落】嵚崎,形容品格出众。磊落,形容胸怀坦白。
(3) 【针指】针线活。
(4) 【间壁】隔壁。
(5) 【谢了扰】打扰了人家,向人家说道谢的话。
(6) 【应诺】答应。
(7) 【闯学堂的书客】经常跑到学堂去卖书籍、文具的商贩。客,客商,往来各地的商人。
(8) 【日逐】就是“逐日”,每天。
(9) 【弹指】弹弹指头的时间,形容时间过得快。
(10) 【黄梅时候】指江南农历四五月间梅子黄熟的时候。这时候天气闷热多雨。
(11) 【须臾】一会儿。
(12) 【画工】会画画的人。
(13) 【胭脂、铅粉】绘画用的红、白两种颜色。
请同学们仔细参阅注解,明日更新例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