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
十岁姑娘在家“耕耘”,六岁儿子在外嗨皮。姑娘,四年级了,必须搞好学业。
5月21日:
考前复习——
“四年级上午在家复习,下午到校考试。”但我不放心让他在家复习,害怕又是虚度光阴。早上6:30喊她起床,没能成功,于是我床前警告:9点我会返回家里检查作业情况。
快10点,赶回家里,发现她正躺在床上,正想发火,却了解到她的作业已经完成。但大考在即,岂能躺在床上白白浪费光阴。
“走,收拾东西到学校去。”
在办公室,复习完手头的资料,准备让她拿出作文再背,结果告知作文本没带;那就拿出数学试卷来吧——数学试卷都看过了,没带;数学课本打开,把小数的意义、单位的换算再看一看——懒洋洋的回到座位…
回到教室,我先安排她没拿出之前存放的《金牌作文》阅读。然后我三下五除二地自制几道计算题塞给她完成。这次她的态度倒是“乐意”的。她这张做完,我下一张就又出好…飒飒飒,三张题全体做完,且全部正确,我的心终于踏实一下…
我忍不住地自嘲了一下:难道有一种“不会做”,叫妈妈觉得她“不会做”。
回到家里——第一时间洗手,第二时间读背作文。
“小花猫,想必是大家最熟悉的一种小动物了…”声音洪亮,语言流畅。看到她这样的学习状态,我一晌的疲惫不安,一晌的紧绷神经,终于缓和了、柔软了。
只是遗憾,没有读完呢,开始吃午饭了。于是——赶紧吃,吃完了接着读。
“你吃完没有?”
“我数到3…”——“好,马上!”
“你过来没有?”登登登,我一脚砸出一个窝,来到她跟前,“哐——哐——”就是两三脚。
这下终于老实了。
下午到教室,抓紧再看看近几年的期中试卷,再给我写几个词语…
“来,喝口水!”
“语文一定要把字写好;数学一定要认真仔细。”
点着头,和小伙伴一起上学啦!
我,考前焦虑症?为什么见不得孩子得一丝空闲?为什么对孩子这么没信心?为什么回望“来时路”时,总觉得这也没干成,那也没落实?孩子的缺点就在那里——浮躁冒失、凌乱拖沓、坐姿不端。但为什么就不能很好地坚持引导教育呢?
坚持天天日记,如果不太现实,可以一周四篇(周1-3-5-7);然后周2-4-6练习硬笔、毛笔书法;但是朗读勾画、口算题卡必须天天坚持(积累、计算这一块,她也很欠缺)。阅读可以养心,书法可以养性。希望可以“治愈”她的浮躁冒失。
凌乱拖沓上,一定要坚持引导、高标准要求。特别是对自己的房间、书桌 、书柜。
坐姿上,就准备给课桌上“竖起”一个短木棍,她的头一低,就能“扎”到她。
当然,主动盛饭、端饭、抹桌子,包括洗小衣服、刷鞋,还必须让她坚持“自主承担”。
哎呀,养个孩子真不易!真心希望,老大给力点,将来好给老二树个好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