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聆听中学挖矿
今天是2月24,晚上有三个微信群都有讲座,心理学的,写作文的,教育写作的,非常纠结不知道先听哪个?难以取舍,同事雷告诉我不要顾揽太多,贪多嚼不烂,一语中的。
7:30,我准时躲进卧室打看大夏书系读写节对话直播《给教师的写作建议》。因为寒假里吴松超老师的畅销大作《给教师的68条写作建议》非常博人眼球,牢牢吸引着全国各地像我一样渴望提高写作质量的广大写作发烧友的教师群体们的青睐,这本书可以说是指导教师写作的地图指南,或者是写作工具书。
小尘老师组织一起写吧的美仁们举行了六次线上共度分享会。我参加了第二次分享,感觉还挺好。丁柏恩老师也组织了三人行读书打卡活动,我也参加了。年后我把这本书通读完,只是有些遗憾这几天一直忙碌培训,没顾上反复阅读思考。所以今天晚上我很好奇,不知道今晚点评嘉宾朱煜老师和孙明霞老师,会教给大家怎样挖掘富矿?
果然,朱老师孙老师和吴老师本人以及主持人任老师都给大家分享了自己怎样挖矿的一些经验和体会,真是满满的干货,我仔细聆听,认真记录依然有些重要环节没及时记录下来,明天必须灰听。
01朱煜老师:记录就是永恒
我经常听朱煜老师的课堂实录。感慨他工作了30年,写了9本书,担任大学的课程,行政工作,带班,每天的课堂都是开放的,还要出书做讲座,比我每天可忙碌多多了,天哪,他有分身术吗?有三头六臂吗?他说他的高招就是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提升自己教育教学的技能。
朱老师竟然20分钟搞定一堂公开课,而且说把每节课都当成比赛来上,把每节课都当做公开课。这是我远远不能相比的,我每次上公开课都是焦头烂额,死去活来,炼狱一般,结果还不尽人意。而朱老师则是非常高效享受上公开课,我要好好向高手学习。
当然我能理解,他从容自信、淡定洒脱的背后日复一日修炼功的积淀。
他从95年开始每天都做一个有心人,观察思考记录教学日记,行政日记。不停地学习,不停实践,不停地反思,磨练思维,让自己有更多的思考空间。
2.有效投稿的前提功课是多阅读一些核心期刊杂。反复研究杂志风格,看看别人是怎样写的,找他人文章的切入点,结构立意逻辑等等。
02 孙明霞老师:写作即研究,写作即成长
对于孙老师我更不陌生,认识她是在2007年山东大夏论坛上,她作为主持人。2008年暑假,我先去她家住了一晚,第二天跟她一起去南京行知小学,杨瑞清校长的学校学习一周,回来后又在明霞老师家住下,去了她的学校,还在她的指点下爬了泰山。
我对孙老师的勤奋敬业和谦和友善是有目共睹的。她每天都以饱满的热情,充沛的精力全身心投入生命化教育,把自己的课堂演绎得精彩绝伦,八小时以外,她更是如同勤劳的农夫,挑灯阅读,笔耕不辍记录润泽的课堂、记录成长的生命,记录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精彩与感动。孙老师的大作《心与心的约会》《润泽的生命》《只为做一个良师》是我非常好喜欢的好书。
你若盛开,蝴蝶自来。正如她所说,走着走着就花开了,自然找来蜂蝶采蜜,不断由编辑出版社给她约稿,帮她出作品,不断有全国各地的学校和机构请她去讲课,由明霞工作室蔓延到明霞成长联盟。她的影响力不断扩大,霞光满天,魅力迷人。
03写作:在工作岗位上挖矿
《给教师的68条写作建议》一书的作者吴老师是河南《教育时报》的编辑,这本书是他从事编辑二十年来磨出来的一把利剑,在编辑岗位上挖到的一座宝藏。他轻松解答了读者的三个困惑:写的灵感从哪里来;写作的素材从哪里来?写作的时间从哪里来?
他又分享了7个写作建议:
1.快乐写作,目的写作,形成写作习惯;
2.融合教学生活,先写给自己;
3.灵感速冻法;
4.给自己找老师;
5.一段时间一个方向;
6.研读教育政策法规,与教育理念相关联;
7.上士闻道,勤而行之。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四点收获和感悟:
1.工作的赏赐超过想象
2.聚焦主题,工作研究一体化;
3.求解问题,洞察本质;
4.系统化思考,建构一个领域的认知框架。
04主持人任红瑚老师:《提高写作质量的四把钥匙》
1.勤于观察:教育写作从观察教育开始,力量源泉。
2.勤于思考:加强思考的逻辑性;
3.勤于阅读:加强理论素养。阅读是让思考变得更深刻的最好的方法。
4.勤于写作:避免两个误区“妄自菲薄和急功近利”
两个小时的时间飞逝,满满的干货,牢牢地把我定在椅子上,忘了喝水。期待我能克服惰性,行动实践反思改变,努力追求心流的境界,高效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