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和惠州甜品店无数,广州有满记甜品,仁记双皮奶,鲜芋仙,化州糖水店,顺记冰室,惠州有猫柠手作,街坊甜品屋,喜糖甜品店,四喜堂。。。。。。
而两地专门做豆腐花的我暂时只听过童妈豆花和花田豆花,童妈一碗五谷杂粮豆腐花可以卖到十几块,听着就跟广州老字号银记肠粉店二十几块的土豪肠粉一样夸张,没办法谁叫它料足功夫纯熟呢!?至于其他甜品店的豆花也大同小异,但也基本上都是往健康向上主题的五谷啊杂粮啊低糖啊蔗糖啊发展,不过我感觉无糖豆花(甜品)就跟无糖可乐一样自欺欺人。
除了实体店,还有一种就是一些“移动的豆腐花店”。在大城市居住生活的娃可能听过移动的哈尔城堡,移动手机公司,但是可能没听过移动的豆腐花店。移动的豆腐花店,其实广州惠州都有只是形式不一样。它们是一些在村里居住的妇人大叔自产自销然后(推)挑出来城镇售卖的豆腐花担子(车子)(也有卖凉粉,绿豆沙,红豆沙等),简称豆腐花小贩,我也叫它农村版本饿了么。
是的,为了省去店铺的租金费用,少交甚至是不交营业税,且乡下没有美团饿了么这些产品运输媒介,很多小贩就出现了,比如卖市场卖菜的阿姨,又比如卖手抓饼的大叔还比如载散客的摩托佬司机等,他们有没有盈利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他们这样做更多是为了谋生(不然谁会喜欢这种日晒雨淋的工作呢,除了以前一摩托司机告诉我他喜欢自由,司机你也是水瓶座的么)。而这些人工饿了么有时候就正好解决了我的马斯诺需求金字塔的最底层的温饱需求,没办法,每次在良井开饿了么app,我看到的吃的永远都是在方圆几十公里以外的地方,感觉饿了么在农村是会倒闭的,因为农村人饿了,要不就自己煮东西吃,要不就饿着省钱,自给自足得很,还有一种就是像我一样把各种餐饮店电话记下来点外卖。。。看来一个地方的外卖服务也可以检测当地是否发达。
说到它产品供应:对于我们镇里的所有人来说,与其说它是一种商业产品模式blablabla,还不如说它是一种童年回忆,是一种乡村文化。我妈今天告诉我那个卖豆腐花的人跟以前一样是同一个人,我是有点惊讶的,一个人可以十年二十年如一日卖一碗没有店名品牌的2元豆腐花也是老当益壮,毅力满满的,而且他售卖的时间段也是午饭晚饭前恰到好处,但是这么多年来他就没有想过去改变和扩大一下经营的模式和规模或者创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品牌么?有些书上说,成功是重复再重复,有些书又说,抵制无效重复,因此我觉得有效重复也是需要能力和智商和机遇和财力,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得到的。不过可能人家的后代争气,他卖豆腐花只是为了陶冶情操发扬爱好也说不定的,而且他挑着担子到处走还可以强身健体呢。
再说到我们自己的需求。其实人的需求有时候很奇怪的,比如有时候我一开始是不怎么想吃的因为觉得没必要,想吃只是因为听到这熟悉的吆喝声,呵呵我吃的是童年回忆,不是豆腐花。因此客户有时候也对自己的需求很模糊,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直到一件产品出现。比如iphone出现之前人们始终相信诺基亚是好的,比如汽车出现之前人们始终觉得马车是最便利最快最实际的,比如抖音出来之前人们还再使用其他直播或者微博,比如有些读者不知道自己喜欢读什么书直到某畅销书出现,比如豆腐花来之前我觉得吃了早餐的我是饱的。。。。。。有时候我们确实可以放肆地忽略所谓的现有的客户需求和现有市场而去create一样产品,可以预测一下未来的状况。如果过于重视客户现今的需求,就不会有阿里巴巴,不会有哈利波特,不会有。。。。。。
产品在激发着人类的灵感,人类的灵感也在更新着地球的产品,归根到底,人类才是自己灵感的源泉。(写着写着感觉自己快要成为 心学主义者)
好了,思维发散完毕,惠州的豆腐花还是很不错的,开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