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处”于我
文/第一滴露珠
“生活在别处”这句诗出自法国诗人兰波,却是写小说的米兰·昆德拉让它闻名于天下。生活在别处,这是理想主义者对现实的不满与质疑,对未来和别处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求学时,对以分数为指挥棒的应试教育深恶痛绝,每天上课下课做作业考试的生活,实在是令人窒息。那时,向往的是三毛万水千山走遍的自由和潇洒,向往的是成年人想看电视就看电视想读小说就读小说的自在和痛快。上课的时候,数学书下面放着武侠小说,晚上熄灯后打着手电在被窝里悄悄看琼瑶的言情,校园于我,就是一个牢笼,我幻想像小鸟一样,飞出这个牢笼。
记得有一次,我从校图书馆借得巴金的爱情三部曲:《雾》、《雨》、《电》,被班主任老师不点名批评:“有的同学,学习的书一本不借,专门借什么爱情三部曲,爱情,是你们这个年龄该了解的吗!”当时的我,对老师的话嗤之以鼻,心说敬爱的老师,你批评大家看琼瑶也就罢了,我阅读文学名著你竟然也要批评,真是不懂文学。
后来,我到底是受了“远方”和“别处”的蛊惑,逃学,出走,去了我心目中的远方。可是,到了远方才知道,远方也并不是如梦想中那么美丽,没有钱,我甚至连活下去都困难。“流浪”这个词,听起来浪漫,实际体验却是衣食无着朝不保夕孤独寂寞前路茫茫,不知自己的明天在哪里。这个时候,明快单纯的校园生活,父母的温情唠叨,家里的一粥一饭,反而成了内心的诱惑和向往。
有了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后,我依然不甘心于生活的平庸。日复一日的重复上班,没有创造性的工作,每天面对着同样的几个面孔,单调乏味的工作环境,这样的日子,过一天和过一百天有什么两样!“别处”又开始诱惑我,吸引我,我再一次想到了逃离“此处”。
于是,我辞职,去了别处的城市。虽然前途依旧渺茫,心情依然孤独落寞,然而,我的确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体验到了与以往不同的生活。虽然刚开始的时候处处碰壁,历经种种失败与挫折,然而,我的眼界更开阔了,我的心灵更舒展了,我的生活轨迹沿着新的轨道前进,回首自己的折腾,我不后悔。
对于年轻人来说,“别处”也许就是一种理想,一种勇气,一种上进心,也或许是一种对现实的逃离,一种移情,和一种自我麻醉。我们向往“别处”,可当我们站在以往心目中的“别处”时,此时的“别处”又早已变成了“此处”,而新的“别处”如明媚摇曳的彼岸花,在河的对岸向我们秋波暗送,惹得我们不顾更深露重,不顾有船没船,一个猛子扎进河里,泅渡过去再说。
生活在别处,人生其实就是追寻一个个别处的过程。站在山脚下,山顶是别处,及至登上了顶峰,一览大好风光,却又发现对面的一座山峰更雄伟奇峻,值得攀登,此时,那对面的山峰又成了更诱人的别处。一次次的追寻,一次次的探险,人生因此而跌宕起伏,充满未知的乐趣。
“别处”于我,既是一面迎风招展的旗帜,催我奋进前行,又是一丛鲜艳夺目的罂粟,差点迷醉沉沦我的心灵。走进婚姻的围城,短暂的蜜月期过后,生活陷入平淡无奇的日常。我嫌弃某人的不解风情不懂浪漫,嫌弃某人的沉默寡言不能妙语如珠,嫌弃某人的不懂文学没有艺术爱好,“别处”的男人却是那么光彩夺目,完美无缺,他们有才华会逗趣会深情款款地吟诗会情意绵绵地示爱。这些虚无缥缈的别处男人,令我们的婚姻危机四伏。
还好,我理智尚存,热爱思考的大脑仍在。我重拾“此处”的美好,对远方的“别处”微微一笑。
如今,我生活在这个昔日的“别处”城市,日子平静而淡然。我依然算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然而不再走极端,不再过度追求,遵循的是合理和合适的原则。生活,其实既在别处,也在此处。
高晓松的那句“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喜欢和引用,就是因为它道出了“此处”和“别处”的辩证关系。“苟且”为此处,而“诗和远方”为别处,别处如遥远天空的明月,照亮了黯淡的此处生活。其实,我要说的是,如果心中怀有“别处”,其实,此处的生活,也可以成为最美好的“别处”。
我们缺少的,不是“别处”风景,而是善待生活的能力和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