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五谷者,《周礼·天官·疾医》载,‘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东汉郑玄注曰:‘五谷,麻、黍、稷、麦、豆也。’
《孟子·滕文公上》载,‘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 东汉赵歧注曰:‘五谷,稻、黍、稷、麦、菽也。’《楚辞·大招》载,‘五谷六仞。’ 东汉王逸注曰:‘五谷,稻、稷、麦、豆、麻也。’
换言之,五谷之‘五’并非指确切数值,汉代为止对于五谷之认同已然出现分歧。
稻者,《说文》曰,‘稻,稌也。’即拣选后余下之谷、不在日常食谱之谷。
换言之,水稻在上古时期并非主流食物。北方日常以小米为主,大米并不在日常食用之范围,故五谷中最初无稻。
隋唐以前,经济文化中心在北方黄河流域,而稻却主产于南方,北方种稻有限。至魏晋南北朝,水稻在粮食作物中仍处于次要地位。直至唐代,随着京杭大运河贯通南北,北方的水稻种植技术方才得以发展。
但其实早在七千年前,华夏民族即开始人工培育水稻。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即发现成堆的稻谷、谷壳、稻叶、稻杆……
而稻之今义与古义几乎并无不同……
宋·罗愿《尔雅翼》云,‘稻,米粒如霜,性尤宜水,一名稌。然有黏,有不黏,今人以黏为稬,不黏为秔。 又有一种曰籼,比于秔小,而尤不黏,其种甚早,今人号籼为早稻,秔为晚稻。’稬即今日之糯米,秔即今日之粳米。
而著名之占城稻,宋朝时引入中国,对长江流域稻作系统产生深远的影响。
南宋·周去非于《岭外代答》卷三《惰农》条云:“其耕也仅取破块不复深易,乃就田点种,更不移秧。既种之后,旱不求水,涝不疏决,既无粪壤,又不耔耘,一任于天。”
黍者,《说文》曰,“黍,禾属而黏者也。以大暑而种,故谓之黍……孔子曰:‘黍可为酒,禾入水也。’”
是故黍最大特征即是‘黏’。又《礼记·内则》曰,“黍、稷、稻、梁、白黍、黄梁、稰、穛”郑玄注曰:“黍,黄黍也。” 换言之,‘黍’应特指黄黍,黍去皮即今日之黄米。
且除却黄黍外,亦有赤、白、黄、黑数种……如元·赵孟頫《题耕织图二十四首奉懿旨撰》中即有“黑黍可酿酒,在牢羊豕肥”之语。
又《礼记·月令》曰:‘天子乃以雏尝黍,羞以含桃,先荐寝庙。’《礼记·曲礼》曰:‘凡祭宗庙之礼……黍曰芗合……’可见‘黍’在上古是非常重要的祭祀之物。
同时古人将黍之百粒排列起来,取其长度作为一尺之标准,称为黍尺。
稷者,《说文》曰,‘稷,齌也。五谷之长。’但黍、稷之别历代皆有争议……
如宋·严粲《诗缉》云,‘黍有二种,黏者为秫,可以酿酒。不黏者为黍,如稻之有秔糯也。’而清·程瑶田《九谷考》却道:“‘稷’黏者为秫,北方谓之高粱,或谓之红粱,通谓之秫。”明显是将‘稷’定义为高粱。
《本草纲目·稷》则曰,“稷与黍,一类二种也,粘者为黍,不粘者为稷……今俗通呼为黍子,不复呼稷矣。”即将黍、稷并称一属。
但上古并非仅有五谷,而黍、稷既然并列五谷之位,二者却又同出,实是稍有牵强。又《说文》曰:“稷,五谷长,祭祀谓之粢。”显然‘稷’在上古地位更高,故二者绝非所谓‘一类二种’。
参《尔雅·释草》曰“粢,稷。”宋刑昺疏:“郭云今江东人呼粟为粢,然则粢也、稷也、粟也,正是一物。”而粟者,小米也。
在河北省武安县磁山古文化遗址中,共发现长方形坑及窖穴三百多个,其中八十六个有粮食堆积,即包括粟。经科学测定,距今已有七千三百多年矣。
《周礼·地官下》载,‘仓人掌粟入之藏。辨九谷之物,以待邦用’。郑玄注曰:“九谷尽藏焉,以粟为主。”
又《史记·伯夷列传》云,“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此处之‘粟’则是谷物之通称。换言之,‘粟’实为谷物之首,故稷者,粟也。秦汉之后‘稷’专用于庙堂,而‘粟’则用于民生。
明·徐光启《农政全书》曰:“古所谓黍,今亦称黍,或称黄米。穄则黍之别种也。今人以音近,误称为稷。古所谓稷,通称为谷,或称粟。粱与秫,则稷之别种也,今人亦概称为谷。”
故后世不过是因谐音误传,且小米与黄米外观相似,故将黍、稷混淆。
麦者,《说文》曰,“来,周所受瑞麦。一来二缝,象芒朿之形。”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注曰,‘来、麦当是一字。’
‘來’本为麥之象形字。从來从夊,表示麦乃上天所降之意。《诗经·周颂·思文》曰,“贻我来麰,帝命率育。”来即小麦、麰则大麦。
故麦并非华夏本土之物,其原产西亚。早在一万年前,人类即已然食用野生小麦,至公元前七千年,则开始在西亚广泛栽培。
而中国小麦最早发现于新疆孔雀河流域,人们在楼兰的小河墓地发现四千前的碳化小麦。因早期小麦唯蒸、煮而食,口感较差,故早期中原地区仍以黍、粟为主。
至战国后,随着人们发明了石转盘,开始将小麦磨成面粉而逐渐被接受,至汉代得以推广。
菽者,《广雅·释草》曰,‘大豆,尗也。’ 又《左传·成公十八年》载,‘周子有兄而无慧,不能辨菽麦。’魏晋·杜预注曰,‘菽,大豆也。’
《春秋·考异郵》曰,‘菽者稼最强。古谓之尗,汉谓之豆,今字作菽。菽者,众豆之总名。然大豆曰菽,豆苗曰霍,小豆则曰荅。’可见,‘豆’成为五谷之一,不仅因为其传承之古老,更是因其‘稼最强’。
而‘豆’并非原指谷物。《说文》曰,‘豆,古食肉器也。’即‘豆’在上古实际上是一种盛食物的器皿。
《诗经·生民》曰,‘卬盛于豆,于豆于登。’毛传注曰,‘木曰豆,瓦曰登。’《尔雅·释器》亦曰,‘木豆谓之豆,竹豆谓之笾,瓦豆谓之登。’郭璞注曰,‘豆,礼器也。’
至秦以后,方才假借表示豆类植物及其籽实之‘豆’。
麻者,因其籽可以充饥,故被列为谷物。
《礼记·内则》曰:‘菽、麦、蕡、稻、黍、粱。’唐·陆德明释文曰:蕡,大麻子。《诗经·豳风·七月》曰,‘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而‘苴’即秋麻之籽也。
故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中原黄河中下游地区即开始大量种植大麻,与禾麦黍稷豆五谷并列。
而东汉·崔寔指出,麻有雌、雄之别,其在《四民月令》中曰,“二三月,可种苴麻。麻之有实者为苴。”即雄株曰“枲”,雌株曰“苴”。
其中苴麻,可收获麻籽;而枲麻,则用来沤麻,制麻绳等。因大麻枝干外皮中所含植物纤维极其强韧,耐水性大,非常适宜于制成布匹、渔网和绳索等生活生产所需产品。
又《本草纲目·胡麻》曰:“汉使张骞始自大宛得油麻种来,故名胡麻,以别中国大麻也。”胡麻即芝麻。
其他如菰者,食用历史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周代,并作为供帝王食用的六谷之一。
《本草纲目·菰米》引苏颂曰,“菰生水中,叶如蒲苇。其苗有茎梗者,谓之菰蒋草。至秋结实,乃雕胡米也。古人以为美馔。今饥岁,人犹采以当粮。”杜甫即曾在《秋兴八首》中云,‘波漂菰米沈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
菰在夏秋交替之季“抽薹”,但一旦遭遇黑粉菌的侵害,就无法开花结籽收获雕胡米,故而产量偏低,时至今日亦是如此,被誉为‘土豪米’。
但其秆基嫩茎为真菌寄生后,会变得粗大肥嫩,类似竹笋,称曰菰笋,抑或茭白,却是美味的蔬菜。而其草为优良的饲料,为鱼类的越冬场所,亦可固堤造陆,故成为古代重要谷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