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岗村是全国农村改革第一村,曾经在电视新闻中看到,几届国家领导人都去过。每次去安徽宿州路过想下高速去看看,一直没时间去。
昨天早上与单位的张厂从安徽宿州开车回来,便从风阳下高速去了小岗村。上午10点,刚到小岗村,女婿从单位里打电话给我说,单位里有点事。张厂说:“回去吧。”我说:“出门不管家里事,既来之则安之。”
把车停在了停车场。买好参观门票,想自己开车去。服务员告之村里道路交通管制,只好再买游览观光车。坐上观光车,虽然车外骄阳似火热浪滚滚,心想马上能看到小岗村了,便也觉得心旷神怡,一股清流从心底流出。
观光车沿着乡村大道向前开,只见路边开满了农家乐以及卖特色农产品的商店,让我目不暇接,一会儿把我们送到了大包干纪念观。进入纪念馆一块巨大的电子屏幕,展现出当年小岗村18户农民签字按手印的景象:
1978年11月的一个冬夜,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签下如是契约:“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
当年他们冒着犯罪的风险,是为了能有口饭吃,不再挨饿,不再心慌,他们当时也不会想到,自己迈出的田地承包到户的第一步,竟然成为一个标志,一个桥头堡,一支进军的号角,像三月里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纪念馆真实全面地反映了大包干的形成过程,大包干带来的变化,以及各级领导、媒体、友人对小岗的关心和支持。馆内分为主展厅、多功能厅、附展厅、餐厅等,主展厅由《决择》、《追梦》、《关爱》三个展区和大型群雕《十八颗红手印》以及实物展台、展柜组成,真实再现了当年大包干从酝酿到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
走出纪念馆,我们又去了当年签字的地方“当年农家”。走进茅草房,昏暗的房内只有一张破床和一张破小桌子。
我仿佛看到了18户农民当年签字按手印的景像。当年的茅草房已成为了历史,如今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小岗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看时间到了吃中午饭时间了,我们选了一家农家乐饭店。老板娘为推荐了几样农家菜,我们吃得津津有味,席间张厂说:“想不到小岗村的菜味道如此鲜美。”我们又遇见了前来参观的几位苏州退休工人,他们说小岗村建设得不错,可以跟苏州农村媲美。
离开小岗村,我的思维似乎还停留在那按满手印的纸上:贫穷不可怕,怕就怕有等待施援的思想或依赖,只有主动去改变,去改革,就能走向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