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朋友

1. 成长的蜕变从不抱怨开始

最近开会,见到好多当年师门的人。有的人毕业之后没有见过,一晃十几年过去了。

几个师兄弟平时是养生达人,见到昔日旧友也有了兴致,一喝酒更是打开了话匣子。

有几个还算偶尔见到一面的,时常抱怨一下不公正。正应了一句话“人生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无力感”。

不过,最近再问起,似乎都不愿再吐槽了。或许在等待机会,或许已经妥协。

不过不抱怨的氛围看起来相当美好。大家都沉浸在会议里,沉浸在青春的各种故事中。

2.如何做人

说到“面对漫长的一生,我们该以什么样的心境做人,又以什么样的态度做事?”

有人说:“做人当学王阳明,在困局中凿光;做事当学曾国藩,在自身上找寻持续的力量。”

为什么这么说呢?

需要先来谈谈王阳明的故事。

王阳明的人生路并不平坦:科举考试总是落榜,好几年入围;以为从此平步青云,可以施展抱负,却被下了诏狱;出狱了,可以开始被任用?发配贵州龙场,才有了后面的“龙场悟道”。龙场是不毛之地,伴随瘴气。

怎么办?

难不倒王阳明的。

没地方住,就搭个草棚子,下雨就躲到岩洞里;没吃的,那就耕田种菜。

最绝望的时候甚至买了棺材躺进去。置之死地,他却开始解开了所有内心束缚。年龄越大,越体会到需要“事上修炼”。人生所遇到的每一件事,都是修心的机会。

3.如何做事

知道自己急,缺乏耐心,那就“放下”。等待时机。但是这个过程,并非躺平,而是一直在储蓄能量,等到机会来临,必然偏爱。

比如曾国藩,考了13年才上岸。如果他一开始就急躁了,那多半考不过5次就开始怨天尤人。他习惯自我反省,更敢于直面问题。因此在一次次的挫折中积累经验,“事上修炼”。

曾国藩为何能得到任用?和他能解决问题有关。有的人害怕被“利用”。觉得谁谁谁好傻,殊不知,能力在“用”中才能飞速进步。

有个带人很厉害的领导,看得上的都亲自带,跟着他,一件件磨练,吃很多苦,全面接触业务,到任一个岗位都可以任科长。而有的人,以为耍嘴皮子,混混圈子就可以了;几年之后其实废了,因为担不起任何事。

所以有眼光的领导选人,一定是把人放下去锻炼;而不是圈在旁边,欣赏“阳春白雪”。

人这一生,无非就是做人做事。都做好了,这一生也就值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