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在木知木觉的第一次体验
与好友同行。她曾在艺术教育行业和K12教育行业都有斩获。期待她一同感受体验。
他是一位爱手工女生的父亲,常常为女儿寻找有趣的事去体验去感知。三人行,必有我师。
不做任何假设,一起去开启体验的旅程。
榫卯排列在墙上,踏入木知木觉就惊叹了。细节被具体化,被放大呈现,忍不住惊叹。原来有一种美,它不怕万千变化:大有聚合之美,小有精妙之美。什么角度都可以有其独特性。有它并不惊鸿,无它却难以成器。
拙手的我看了不同的木制艺术品,也看了貌似简单却精彩无限的木纹“无事”牌。最终根据自己的能力,第一次体验,选择了用木工的工具作一双筷子。
与伙伴相视一笑,我们都是在技术不过硬的情况下,不轻易耗材出手的谨慎之人。当然,言外之意还有,先用筷子上手,筷子比较简单。
各自选了刨子,穿上工作服,煞有其事开工。挑选了2只细长的木头,放入固定好的,专有工作台上。小木头,我来了... 把忐忑和担心先放到一边的手包里。
不知道怎么回事,手和第一把刨子好像还没达成默契,完全没有对面朋友那么有模有样,看刨花从里面飞散,她脸上的喜悦。幸亏杜总出手示范,原来这把刨刀有些问题...谢谢化解尴尬。 换了一把,手拙的我好像找到了感觉。一下又一下。
大师,周老师捻起一看,客气地说,换一个木条吧。原来2把刨子力道不同,加上新人上手,一只木条再也没机会成为一只筷子。大师出手也不行了。
新刨子一上来就发挥了作用。镜头切换...我开始打磨了。当木条被刨去外皮,反复打磨后,其中的纹理清晰可见。打磨后的圆润和柔和,木理更是清透。水性蜡上上,一幅高端礼品店里的筷子跃然而出。
羡慕伙伴大米的心灵手巧,我的确是慢了许多。但当自己拿到一双筷子,再去拿一双木条放在一起对比。才知道即使手拙,却难抵耐心和踏实,耐心和踏实又是因为过程中老师们和伙伴的相助,还有那份从心底向美向木的喜爱。
一同体验的伙伴都有各自的挑选和收获,他们成品出手,有精致的案前精美的木纹灯,有仪态大方的刮痧板,有寄托父爱的发梳,有现代感满分的“本垒”书签...时间在这里的步伐快到让人忘却而无感... 突然发现有一次在一位朋友私人艺术收藏馆里一起喝茶也发出这样的感叹。沉心静气,与美相伴,与朋友美美与共,是无比值得珍惜的瞬间。
正文老师回来后说了一个“磨”字,对这次体验做了总结。
一块木,一根木条,在匠人的眼里和心里会萌发不同的生命,在匠人的打磨下,这份充盈着生命的艺术品才会显山露水。
回望身边这群人,突然对木知木觉有了更多的亲近。
在这里来一次心理团辅,无论对孩子对成人,都是一次截然不同的体验和收获。
心仪榫卯的精巧,犹如心仪天地人的造化。或许这也是我在心理和艺术教育领域始终得到滋养,不畏前行能坚持下来的原因。
就这样吧,自己做一块有趣的木,自己做一位持恒的匠人,与木语,与人行。
进木知木觉,木知,木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