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公里”的争夺愈发激烈,盈利模式尚未清晰的快递柜如何找到持续盈利的商业模式?
数年前一度风行的快递柜,吸引了大批快递企业及创业公司跑马圈地,竞相布局。然而随着亏损成为相关企业的常态,这一行业也因为盈利模式不清的痛点屡屡遭受质疑。
在如今愈加艰难的生存环境下,快递柜企业在收费的边缘屡屡试探,试图探索一条求生之路。
悄然变道“割韭菜”
近期据媒体报道,北京市内部分社区原本可供24小时免费使用的快递柜突然开始收取费用,收费标准从以往的“超过24小时收取服务费5角/天”变更为如今的“服务费5角/天”。
相关用户在采访时表示,快递员将快件投递至快递柜时并没有提前告知收件人。谁来为快递柜收费买单,也成为悄然兴起的快递柜收费潮的又一个难题。
事实上,快递柜收费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最早在2015年,当时在市场及用户规模抢占行业第一宝座的速递易就开始在部分地区向快递公司收费。
随后2016年,速递易又开始实行“双向收费”,将快件的免费存放时间缩短为4小时,逾期收件人取件需要支付1元。
彼时针对“双向收费”措施,速递易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前期为了做推广、培养使用习惯,免费是必需的,但在用户有足够的黏性之后,公司肯定要考虑盈利。
分析指出,在此前几年快递柜点位争夺战阶段,企业为了吸引客户推出了大量优惠政策,免费使用也成为快递柜争夺客户及流量的重要策略。不过在前期广泛布点、免费推广培育大众使用习惯后,企业探索盈利模式也将成为大势所趋。
探索盈利新模式
理想虽丰满,现实很骨感,企业探索盈利模式之路并不顺利。据了解,目前类似速递易、丰巢等快递柜主要收入来源是依靠消费者逾期取件所支付的费用。但这一相对低频的收入来源显然难以支撑相应的成本压力。
业内人士指出,目前国内一个智能快递柜造价约为1.8万元-6万元,此外企业还需承担智能快递柜的安装成本、线路改造和后期维护等费用,加之场地租金水涨船高,高企的成本成为快递柜企业在探索盈利之路上难以避开的绊脚石。
而在面向B端的页面广告之外,针对主要使用者取件用户,丰巢此前接连推出“讨赏”及“朕要上巢”等新功能,似乎正寻求一条“曲线救国”的增收模式,然而由于部分功能存在诱导消费者付费的嫌疑遭受消费者吐槽,在使用体验上也大打折扣。
在用户使用体验及盈利模式的边际线上,快递柜企业仍在左右摇摆,但要找出谁都不“得罪”的长久之计,显然并不是那么轻松。
战略价值难割舍
尽管目前快递柜行业在盈利上还看不到希望,然而由于具备独特的战略价值,快递柜反而成为部分快递、电商企业难以割舍的一块业务。
在快递业务量高居不下的背景下,快递“最后100米”成为快递员普遍遭遇的难题。为在提升末端快递配送效率的同时,保证用户的使用体验,顺丰、苏宁物流等快递及电商物流企业都持续在快递柜业务加码布局。
在快递柜屡屡遭受成本困扰之局,而快递代收点却迎来“新生”。代收点有效与线下实体店(生鲜超市、百货日用)相结合,有效规避成本困扰,还可因取快递人群,实现流量变现,获得盈利。
此外,在业内人士看来,快递柜具备实现快递的智能化集中存取,远程监控和信息发布等功能,对于快递数据的收集有很大帮助。
针对快递数据的归属,丰巢快递柜与菜鸟在2017年更是一度拉开口水仗。就此来看,背靠巨头的快递柜企业,恐怕仍将在接下来数年间继续这场“痛并快乐”的拉锯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