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裕慶·2016/08/05 15:56
台生必看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博士生王裕慶參加在廈門舉辦的“臺灣史暑期研習營”後,寫下3500餘字的心得體會,下面就將其主要觀點分享給大家。
"歷史是人類文明的經驗,也是文明記憶與血脈的傳承,更是兩岸同胞情感依據的結合。" 就在本月的24日於廈門舉辦的兩岸臺灣史暑期研習營,在大陸的全國台聯,兩岸關係和平發現到協同創新中心與臺灣大陸地區高校學生協會的共同主辦和各專家學者的教導下,學到許多與筆者沒有學到知識,而且在這幾天研習營中,發現到兩岸的歷史觀,雖然有些部分歷史認知與大陸不同,但對於兩岸之間歷史認知結合卻沒有太大的差異。更重要來自臺灣的學員也非常有興趣的瞭解他們不知道的歷史部分,而提出他們的疑問。
研習營可惜時間有點短,而且參訪地點也需要符合課程需要的行程,如週二早上談到的鄭成功歷史研究下午應帶學員到歷史當地做出調研。當然,如果研習營可以用"一帶一路"戰略思維中的"互聯互通"概念,來讓參與的學員年齡下移化與材料簡單化(可以效法加拿大教學用講義,並付合理的材料費的方式),使社區歷史小支線與中國歷史主線的連結變成重要歷史教育傳承的方式,讓學員對歷史的認知不僅是"上課感受",更需要他們有"感同身受"深入3D歷史認同。換句話說,歷史認同不能僅是在課堂上,而應該是生活中。就如同美國加拿大歷史教育營一樣,他們不僅是帶你早上上課,下午也會帶你去專題的歷史地點參訪調研,讓他們瞭解到歷史就是他們的生活,愛國教育就是活生生的潛移默化在他們心中。
筆者對研習營課堂的心得如下:
首先,兩岸的族群是不應該被挑撥的,尤其汪老師提到的家族倫理關係,更讓我不應該區分彼此,因為大家都可能在血緣上家族關係。況且且們都是同文同種與手足同胞,大家都不應該區分兩岸與島內自己的族群和諧。至於我們如促進族群和諧呢? 本文認為第一,我們應該給於各族群同一個同等發展的機會,讓大家自己的專長和才能變為祖國強國富民的力量,而且給于同等機會發展也會是突破族群間藩籬的最好方式;第二,我們也應該讓族群間充分交流,給大家有互相移動探望居住的機會。讓不論是臺灣同胞,大陸同胞與其他同胞都可以自由的到對方家來往與居住,甚至還可以用鼓勵通婚的方式,來創造親上加親的關係,讓血緣都出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變成一個中國的新自己人。
其次,歷史知識的傳承與結合,也應該從臺灣社區和年齡層下降開始,正如本文開頭提過我們要完成歷史觀念的傳承與兩岸史觀的結合,就必須以社區為單位來用互聯互通的支幹到主幹瞭解方式來創造新的結合,尤其是如果我們能從他們平民生活的記憶來發現歷史的認同,甚至讓他們瞭解到自己與中華文化的歷史關係,本文相信都會比上課死背來的重要。談到歷史知識的傳承,我們除了可以從現在科技中瞭解,更可以從他們的生活接觸加深青年人與歷史的完美結合。就以臺灣傳統廟會的儀式為例,本文觀察到,臺灣青年人或許事實上已經從生活的接觸中完美的認識某些歷史。就以臺灣八家將的儀式來看,八家將所跳的民俗宋江陣,不就是很好的例子。所以歷史的傳承,其實也是可以從臺灣青年人的生活裡,不知不覺的傳授下來,而不一定需要用講課的方式,讓青年人背記古典文學,來瞭解歷史的他們。
此外,本次研習營最後還有讓筆者得到一個特別的心得,就是要擁有維護兩岸交流的責任,尤其是對付一些網上的閒言閒語和謠言,都必須如同為歷史正相挖掘給於青年人正能量傳承的精神,用實際行動來為中華民族的和諧努力。鑒於此次研習營對於歷史傳承的不誤解精神,就有感而發的特別提到這個觀點,希望大家都一起努力來做一個兩岸關係謠言的“澄清者”與反駁冷言冷語的“正義者”。
總之,這次研習營是非常有意義的,筆者雖然覺得有方式上小改進的空間,如果下次研習營能把其意義精神,更往年齡向下推廣,其階層從社區開始,本文相信兩岸的歷史觀,就一定會因研習營交流方式的不同,而更讓臺灣各層次年輕人更加接受。當然,皆有研習營的交流來破解謠言,並把其精神發揚在生活中,那更會凸顯兩岸一家親的精神。
程朔 整理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