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起床啦!”
“快吃饭吧!”
“赶快走,再不出门来不及了!”
“你应该报英语班,别人都报呢!”
“我觉得你穿这件好……”
……
直到有一天,他大吼一声:有什么是我自己安排的?
她一边讲着女儿的故事,一边泪流不止:我把心都掏出来给她了。为什么会这样?
是啊!就像她说的,从小所有的事情她都替孩子考虑好了,生活里大大小小琐碎事她都给安顿好了,孩子衣食无忧,什么心都不用操,乐得逍遥。这次找工作,孩子却强调“必须自己做主”,而那个主在她看来,是绝对的错误。
想起昨天看的相亲节目,吸引我的不是男孩女孩的条件,而是父母双亲亲自出场,面对一个个男孩“该出手就出手”,真真比女儿还着急。这太太违反我的价值观了--上相亲节目,仅凭一眼之缘就觉得“你符合我们家人的标准”,除了女孩很能干,因工作耽误婚姻外,是不是也是因为不善于管理自己生活呢?因为,我们也看到了很多工作生活两不误的精英人才啊!
“从8岁入读精英学校开始,我就被教育如何参加各种社团,如何加入辩论小组,如何学习组织论据和反驳对方的观点……最关键的是,学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生活----直到今天,在我工作的剑桥大学,这一点还是我们的教育给所有学生最宝贵的财富,因为,终其一生,人最根本的是:要管理自己的生活。”剑桥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麦克法兰这样说。
反思我们的教育,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高分数却不能与社会与他人共生共处的人?上得了好大学却不会洗衣服;考得了高分却不会和同学相处;工作上独当一面生活上却一团糟乱……就如清华那个所谓的高材生梁植,拿了那么高的学历,却不知道自己去往何处?是教育把学生教傻了吗?
在《爱因斯坦论科学与教育》中,爱因斯坦反对学校必须直接教授那些在以后生活中要直接用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这种观点,他认为生活所要求的东西太多种多样了,不大可能允许学校采取这样的专门训练,他认为应当反对把个人当作死的工具来对待,在他看来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
一个和谐的人,懂得适度,会与人相处,也能与自己和解;一个和谐的人,懂得取舍,知道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不盲从不执拗;一个和谐的人,知道自己只是时间流里的一滴水,苍穹里的一颗星,不孤傲不自大;一个和谐的人,谦卑低调,容人容事。
如果一个教师追求教学方法胜于教育内容,将“术”看得至高无上,那必定培养不出优秀的人才。仔细看周围相对而言的成功者,大多数是依靠情怀与责任心在做事,而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能做什么,远远胜于只埋头做事。所以,一个优秀的教师,不是靠分数赢得眼下,而是用激发自觉自愿夺得未来。然而事实上,更多的时候我们的教育关注了当下,而忽略了未来。
曾任耶鲁大学校长20年之久的理查德·莱文曾说过:如果一个学生从耶鲁大学毕业时,居然拥有了某种很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这是耶鲁教育最大的失败。真正的教育,是自由的精神、公民的责任、远大的志向,是批判性的独立思考、时时刻刻的自我觉知、终身学习的基础、获得幸福的能力。真正的教育不传授任何知识和技能,却能令人胜任任何学科和职业。这才是教育。也是判断一个人是否受过教育的标准。
如此说来,我们不要去培养专业技能的佼佼者,而要培养与世界和谐共舞的人。
课间操时,操场上参加绳操训练的学生神采飞扬,吸引得外面无数双渴望的眼睛,我不由得隐隐担忧:孩童是几个家庭的希望,家长们把孩子交给我,六年后我还他们怎样一个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