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动荡,侵蚀了人们对战略规划部门的信任。很多制定了战略规划、拥有战略意图,并为这些规划投入大笔资源的单位和企业发现,战略规划都变得靠不住了。事实证明,那些战略思考者,并非总是想所说的那样,能够起死回生,具备点石成金的神奇力量。
可是,为了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上生存,还是需要战略的指引,思考者如何持续武装自己,具备合格的战略思维呢?
敏锐的洞察力。美国作家詹姆斯·克劳森在《权力与领导》中认为,战略思考者会努力了解周围世界的影响力量,评估和发展自己,相对于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建立对目标清晰愿景,维持灵活性,对抗关系的矛盾性,以建立可持续战略竞争优势。
战略思考要求你了解和跟随新闻报道的趋势,了解会对现在和未来产生影响的力量。要求你敏锐察觉对手竞争立足点,愿意学习和建立新的竞争之道。这种思考不仅依赖愿景,还依赖选择道路的勇气,长期坚持下去的毅力。
复合型知识体系。知识就是力量,也是思维的动力源泉。一个对战略相关知识一无所知,或者一知半解的人是不会产生高质量的战略思维成果的。
美国的约翰·科林斯在《大战略》一书中指出:“如果说在某个领域通才比专才更为可取,那么这个领域就是战略。科学家是沿着相当狭窄的途径探索知识领域的,而战略家则不然,他们需要尽可能广泛的基础知识。”
科学的思维方式。战略思维观包含五个关键因素:系统观念、危机意识、核心意图、假设驱动、及时调整。
系统观念。思考如何有效组合的能力。系统观能够帮助个人了解组织和行业的各个部分是如何组合起来,以及一个部分的变化怎样影响其他部分,理解彼此的作用,才能够有效整体决策。
危机意识。知道问题节点,已经成功了一半。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只是一个数学上或者是实验上的技巧问题。而提出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用明智方法来寻找自己的领域,发现症结,果断采取行动。
核心意图。分析为战略思考者提供了行动的基础,可以决定自己究竟想做什么。抉择就构成了核心意图,意图不明晰,战略就会摇摆不定、偏离方向。
假设驱动。基于对行业或者业务中因果关系假设,决定了你是的努力,究竟是顽固不化还是坚持不懈。如同兵棋推演,没有基本设定,无法走向正确的目的。
及时修改。当个人意图如果没有能够实现,会愿意做其他尝试。有时候意味着方法的改变,有时意味着意图的改变。
时机和选择的重要性。如果时机不对,不论太晚还是太早,太匆忙还是太拖延,都有可能失败。优秀的战略思考者会培养知道何时应该行动,何时应该等待。
通用电气的历史上,杰克·韦尔奇的额管理主要关注提高效率,而他的继任者杰夫·伊梅尔特更加关注创新。各自价值观在本质上是相互矛盾的。寻求更高的效率就是要让企业不可避免不必要的成本和浪费,而创新从本质上看,是一个效率低,无法预测的过程,伴随着代价不菲的试验。
增加实践的锻炼。毛泽东的战略思维超群出众,战略指导出神入化,他的战略思维能力来自指导中国革命实践。他说过:“我的经验历来如此,凡是忧愁,没有办法的时候,就去调查研究。”
詹姆斯·克劳森说:“战略思维一半是天分、一半是修炼。这种培养要求你付出努力,不断学习,勤奋思考,大量交谈以及广泛阅读和反思。它要求你清晰的讲述一闪而过的领悟,激发出来的模糊想法。
学会用语言文字表达这些思想火花。具有有革命性的反思和能量,还要求你建立非凡的领导能力,以及管理变革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