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疏导的意义
患者及其家属某些心理困扰有时能直接影响就医的依从性,而心理困扰所带来的负性情绪也对疾病的痊愈有着重要影响。
对象
心理困扰的原因复杂,影响面也可以很广泛。所以本流程仅针对影响就医行为的心理困扰进行识别和简单高效地处理。
目标
主要使患者对疾病和就医有正确地认识,增加依从性;其次缓解患者负性情绪,以帮助患者尽快恢复。
特殊处理
1.对于情况复杂,难以达到目标的患者,可请本院心理治疗师协助疏导。
2.对于情节严重,难以有效沟通,出现心理疾病症状的患者,应尽快请本院精神科医生和心理治疗师协助诊治。
心理疏导流程
一、识别对象
为了便于医护人员进行识别,现将常见需要入院心理疏导的病人及家属大致分为焦虑烦躁型,痛苦回避型,悲观消极型,复合型。
焦虑烦躁型的特征:
1.愿意治疗,但对治疗方案犹豫不决。
2.患者或家属对疾病恢复程度的期望较高,难以接受稍差一些的结果。
3.过分担心不符合期望的结果并夸大其发生的概率。
4.对于某些病症和治疗信息反复向医护人员确认。
5.经常表现得紧张,烦躁。语句中多“一定、必须、应该、不能等”。
痛苦回避型的特征:
1.不愿治疗,避免过多讨论自己的疾病,甚至不承认疾病的严重程度。
2.害怕痛苦的治疗过程,或不敢面对治疗的结果,或不敢承担较大的治疗风险。
3.过分寄希望于奇迹的发生并夸大其发生的概率。
4.对于一些美好的结果反复希望得到医护人员的确认,不能得到确认的话就不愿与医护人员过多沟通。
5.话题与疾病无关时可表现快乐,与疾病有关时表现痛苦。语言可显幼稚,多幻想。
悲观消极型的特征:
1.不愿治疗,认为治疗不好。而且费时费钱费力,得不偿失。
2.患者或家属可能有过多的失败体验或接受过多的失败信息。
3.认为不管治疗与否,不符合期望的结果一定会发生,并且糟糕至极。
4.有时希望能跟别人倾述,希望能得到别人的安慰,同情和理解。
5.话题多与自身惨痛经历,上天不公有关。
复合型:
一般最为多见,不同类型混合或交替出现。
二、共情,建立信任关系
共情是指让自己拥有与对方相同的情感,观点或思维方式,并传达给对方。共情能快速拉近双方心理距离,是进入良好信任关系的最有效的手段。
而最容易操作的共情就是找自己与患者的共同点。比如我们都是一个姓,家乡在同一个地方,都有烟瘾,都爱看书,都爱玩游戏,都喜欢某个明星,都有个对自己很好的哥哥等等。
稍微深入一点的共情,可以暴露自己和患者所经历生活事件相同或类似的事件。
如果能事先通过观察,准确把握患者的情感,观点或思维方式就可以进行更深层次的共情。将自己与患者相同的情绪感受,观点或思维方式表现出来。但这一定要在准确把握的前提下,不能准确把握就不做这一步共情,不然可能让患者认定“你不懂我”,效果适得其反。
三、发泄情绪,理解原委
建立好初步的信任关系后,患者就会有倾述的欲望。如果患者有些犹豫,也可以说一些推动的话,比如“能跟我讲讲你的困扰吗?也许说出来反而会舒服一点”等等。
当患者倾述期间,医护人员不能做任何批判性评价和指导建议。患者此时注意力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情绪和事件里,此时即使别人说的话再有道理他们也不会听,甚至可能想方设法反驳,甚至中断沟通。医护人员此时能做的就是深度共情,共情做得越好,此阶段就会越快完成。若做不到深度共情,随声附和或是重复患者说话内容即可。
四、澄清并激发改变的动机
当患者充分倾述完后,情绪得到充分发泄,医护人员也能大致理解患者所经历事件的原委。
此时医护人员可要求患者平复一下情绪,做几次深呼吸,然后与患者一起澄清治疗的重要性,疾病的危害性,依从性低和负性情绪的危害等等,从而激发其寻求改变和帮助的动机。
五、提供合理的解决方案
此时医护人员可以根据医护经验知识提供一些合理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疾病的治疗方案供患者选择。提供完方案后时常进行些鼓励,安慰。
根据患者的状态和反馈,可适当委婉指出患者所符合类型中第二和第三特征的存在及其不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