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事立人之本:“规矩”和“礼”(1)

昨天讲了方圆,方圆可以表半径定范围,也可以规范、圆通我们的行为。

既然方圆如此重要,那么,如何形成我们为人处世的“方圆”呢?

可能我们已经有了答案——就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无规矩不成方圆。

在《论语》中还有另一种说法,就是“不学礼,无以立。”,

规矩,就是规范、标准。

礼,是一个环境中的人的行为标准。

无论为人还是做事都应参照规矩和礼法。

社会有社会的“规矩”和“礼”

群体有群体的“规矩”和“礼”

做事有做事情的“规矩”和“礼”

沟通有沟通的“规矩”和“礼”

思考与决策有思维的“规矩”和“礼”

今天我们就围绕着规矩和礼来探讨一番。

无规矩不成方圆这句话,最早是《孟子》中说的,他的原话是:“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孟子的意思是,就算是离娄、公输子这样的能工巧匠,没有规矩,也绘制不出方圆。

就算是师旷这样的音乐家,没有六律为参考,也不能矫正五音的音准。

就算是拥有尧舜的治国手段,如果不施行仁政,也不能让天下太平。

《管子》中也说:“以规矩为方圜则成,以尺寸量长短则得,以法数治民则安。故事不广于理者,其成若神。故曰:‘无广者疑神。’” (广,通“旷”,表示懈怠)

其中讲的就是有规矩就可以绘制方圆,有尺度就可以丈量长短,法制构建就可以让百姓安定。所以说只要不脱离基本的规律、不懈怠于礼法的人,他做出来的事情就如有神明辅助一样。因此说,不懈怠和脱离礼法的人办事,就如有神助。

而“不学礼,无以立”这句话出自《论语》,原文是:“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

说的是孔子独自一人站在院子里,,他的儿子孔鲤小步快速走过。孔子说:“学《诗经》了吗?”,孔鲤说:“没有”。“不学《诗经》,怎么说话”。他儿子就去学《诗经》了。又有一天同样的情形,孔子问他儿子:"学礼了吗?"孔鲤说:“没有”。“不学《礼》,怎么做人”。

后人又做了释义:“学礼则品节详明,而德性坚定,故能立。礼教恭俭庄敬,此乃立身之本。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不学礼,无以立身。”

说的就是:“一个人学礼,他做事就有参考有依据,他为人处世表现出来的就很合规矩、很有分寸,所以他能够安身立命。”

我们看不管是管子还是孟子都强调规矩的作用,也都有所引申。他们所说的规矩,就是行事的尺度、标准、礼法。小到个人,大到治理国家,都需要规矩。

而论语中,讲“礼”的重要性就很简要,明确的说,一个人如果没有学“礼”,就不能说会做人。

我们在生活中、文学作品中,可能更多的听到的是对过时的“规矩”、“礼法”的批判,比如,我们会听到或看到如果一个人或家庭规矩过多,就会引起人们的不适应;我们也会了解到一个环境规矩过多就会让人觉得约束和不自由;有些作品或者言论,会认为礼数过多就是繁文缛节。

事实上,规矩和礼法的存在本身是没有问题的,只不过不同环境、不同时代、不同群体所需要的“规矩”和“礼”不同,就会让不属于这个时代、环境或者群体的人感觉到不舒服或者别扭。(未完待续)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不学礼无以立 不学礼,无以立。出自《论语·季氏篇第十六》 释义:学礼则品节详明,而德性坚定,故能立。[1]礼教恭俭...
    丶横竖丿捺阅读 2,302评论 0 2
  • 16宿命:用概率思维提高你的胜算 以前的我是风险厌恶者,不喜欢去冒险,但是人生放弃了冒险,也就放弃了无数的可能。 ...
    yichen大刀阅读 6,139评论 0 4
  • 公元:2019年11月28日19时42分农历:二零一九年 十一月 初三日 戌时干支:己亥乙亥己巳甲戌当月节气:立冬...
    石放阅读 6,951评论 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