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单纯地问我:选择大城床还是小城房?我可能会回答:小城房。因为我是一个追求自由,喜欢慢节奏,性格慢热的人,大城市的快节奏、高压力,使得我少了一份“饮壶酒,点孤灯,泛闲书”的悠然自在。但是如果引出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那么我的回答会有所不一样,这是站在一种思辨的角度上去抉择,全方位地去思考,我的答案体上追求大城床,灵魂上追求小城房。
因为马克思价值哲学中对价值的定义是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物质、精神需要)和主体需要被客体满足的效益关系。其中提及主体需要包含了物质和精神需要,依我所见,它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在我看来,大城床象征的是物质需求,小城房象征的是精神需求。你不能因为你选择大城床,就戴着有色眼镜看待追求小城房的人,给他们扣上故步自封,不思进取的帽子。当然,你也不能因为你偏向小城房,而给那些选择大城床的人贴上追名逐利,贪图享乐的标签。
20世纪90年代前,盛行一句话“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栋房”。由此折射出当时人们的价值选择,如果我问当时的他们“是要大城床还是小城房?”他们肯定也毫不犹豫地回答:“大城床”。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价值的唯物思想,当时改革开放不久,交通便利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加上人们贫穷落后的生活面貌刚刚有所改善,有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怀着满腔热血,踌躇满志,想要在大城市打下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而现在年轻人选择北上广深作为就业地,成为北漂、沪漂和南漂一族,是大城市的兼容和多元,给了他们更多的选择,这使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但至少他们做出了大部分人都不敢有念想的决定,拿着别人梦寐以求的工资。
追求小城房的人,他们的压力相对较小,安放了自我的灵魂。著名博主李子柒放弃大城市的生活,在农村的一方天地里,过着桃花源般的世外生活,羡煞众人。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中写到“在满地都是六便士的地方,他抬头看见了月亮”。读过这本书的人应该知道,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放弃目前所拥有的一切,没有了收入,几乎因追求自己的理想而险些因饥饿和疾病而死。不得不承认这也是个人的价值选择,我敬佩这样的选择,但不鼓励这样的行为。譬如,你说“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可是“你的钱包那么瘪,哪也去不了”。你说“沉鱼落雁鸟惊喧,羞花闭月花愁颤”,可是“岁月是把杀猪刀,刀刀催人老”。你说“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可是“生活离开了柴米油盐,苟且的机会都不给你”。由此可见,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如果你选择了小城床,也请别只顾眼下的幸福安逸,而要居安思危,长远考虑。适当的时候也要跳出原有的舒适圈,始终明白“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道理,最终达到“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境界。
常言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可我不这么认为,大城床和小城房,一个地上霜,一个明月光,站得到地上,才能仰望月光。没必要将大城床和小城房对立起来,我们可以既追求物质,又满足精神需求,有了一定的物质作为基础,我们就能更好的去追寻诗和远方。正如伊斯兰教创始人默罕默德所说:“假日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