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非常喜欢的史学大家——钱穆先生的作品。我第一次了解到钱穆先生,是基于当代人给他的称号——中国的最后一个儒生。这本《中国史学纲要》是我阅读的第一本钱穆先生的作品。与他另外一部大名鼎鼎的《国史大纲》不同,这部《中国史学名著》是由钱穆先生的上课讲义整理而成,少了些措辞上的严谨却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历史,了解一个更加全面的钱穆先生。
全书共计24万字,钱穆先生将他觉得很重要的史学名著向我们娓娓道来。我的史学功底很浅,再此就不对内容做过多的评析,在此主要想谈一下我读到的别的东西。
1.司马迁《史记》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所谓的正史,此下接着还有二十四史。在司马迁时代,大家都只知道有经学,子学,文学这些观念,而没有“史学”的独立观念。但司马迁以一人之力创造出第一部“正史”,且为以后两千年所沿用。如此功绩甚至不亚于仓颉造字。我们是华夏的炎黄子孙,我们的历史上至炎黄下至今天,我们是整个世界中唯一一个以大一统国家的形式延续了几千年的国家,这是我们的骄傲。
提起太史公司马迁,我内心非常的惭愧。高中写作文的时候,因为是理科生,所以在议论文和记叙文中往往会选择议论文,议论文讲究论据,但无论是何种题目。太史公作为不屈的例证屡屡就躺枪了,我还清楚的记得,每次都是这么写的——司马迁受宫刑之辱而著《史记》。我们对太史公司马迁的印象只有两点,宫刑和《史记》,别的就一概不知了。这也正是钱穆先生在书中多次批评的,现代人做学问总是断章取义不深究因果。《史记》并不是受皇帝之名所写的,而是司马迁继承父意愿而作,途中因为李陵案入狱,当时只需要缴纳一定的金钱便可出于,可是司马迁家徒四壁同事也不愿向朋友借钱,最后选择了受刑,从某个方面上,甚至可以说,受宫刑是太史公自己的选择。出狱之后,汉武帝惜其才,召为中书令,司马迁在任中书令期间花费几十年的时间著不朽《史记》。在序言中,有这么一句脍炙人口的话——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初时看这句话只觉得,哦,挺通顺的,现在再读这句话,却让人心潮澎湃,这要有何等的气魄才能说出这句话呀!所谓“天人之际”者,人事和天道之间应有一分级,要到什么地方才是我们人事所不能为力的,而必待之天道;而在人事中则还要“通古今之变”,怎么从古代直追到近代,中间应有个血脉贯通。此十个字可以说乃是史学家所有追求的一个最高境界,亦可以说是一种极其申明的历史哲学。可惜的是,从司马迁之后,在无人能有太史公“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伟大理想和伟大见解了。
2.书和材料
钱穆先生在本书中用很多笔墨表达了这么一个意思——今人读书,实为翻书,就是从头到尾翻完了这本书,就算读完了。我们读书,不仅是要读书中所写的东西,更是要读懂背后的人。书是人写的,书中所表达的就是作者的思想和灵魂。今人做学问,就是东抄一段西抄一段,组装在一起,就是自己的东西了,这实在与学问二字大相径庭。我们都应该以此为戒,就像上面讲到写议论文一下,拿起太史公就用,然而全然不了解太史公实为何人,实在是大不应该。
3.专制封建王朝与批判
今天,我们谈起中国古代,最大的印象可能就是,皇权至高无上,天子一怒伏尸百万。然后,我们就不断的批评,皇权专制制度真是没落腐朽,早就应该丢在垃圾堆里了,学习西方文化多好呀,自由平等文明和谐,骂起来可谓是相当的痛苦。当然,我也这么骂过。可是骂过之后多多少少觉得有点不对劲,就是西方制度既然那么好,自由民主如希腊雅典,可是在文明史上作为大一统国家存在了几千年的,只有中国。倘若你去研究了前因后果,就会发现,我国古代的政治体现中也有制衡这一观念,皇帝与大臣,中央与地方之间总存在着一种微妙的平衡关系,而也正是这种微妙的平衡关系,使得我国的大一统体系传承了几千年。
在看完了这本书之后,我去查了一下近十几年初版的书籍,批判的书籍可谓是占据了半壁江山,什么拿起来都可以批判一万。在科学上,我们说,我们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之上,但在其他方面,我们也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之后过,前者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继续发展,后者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批判,仿佛只要批判了巨人,自己就比巨人厉害一样。这种心态是万万要不得的。当时,并不是说前人是不能批判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错当批,但不应该为了批判而批判。我们现在的这个社会太浮躁了,你说,我们的历史里还是有很多好的东西值得学习,旁人会不屑一顾;但你若一开始就把历史批得体无完肤,多半就能得到旁人的共鸣。
这是个发展得太快的社会,快得似乎已经容不下我们停下来回头看看历史,只顾得一路往前。没有了历史,我们就没有了根基没有了底蕴,于是,我们每天都过得很茫然,总觉得放眼看去皆是浮华。
与大家分享一句我非常喜欢的丘吉尔的名言——The farther backward you can look, the farther forward you are likely to see。你能看到多远的过去,你就可能看到多远的未来。
最后,前一段时间京东的图书搞活动,我趁机购入了一套中华书局点校版的二十四史,定个小目标,今天23岁,在30岁前把它们都读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