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杰兄说我对思维模型的解释说服不了他,后来我再一看,妈呀,我居然说了一句大家都清楚明白的废话。
太感谢文杰兄的反馈了。
可是,我思考若久,还是不知道思维模型到底是什么呀!偏偏屋漏又逢连夜雨,脑海里又蹦出了“要如何才能分辨出哪些才是思维模型”这个鬼问题……
纠结啊,痛苦啊,不甘啊,挣扎啊……
在四种情绪地不断反复循环中,我勉强找到一个还算过得去的解释:
分辨哪些是思维模型,必须了解它是什么。即了解它的定义,作用和特性,了解它们为什么这样构建,了解它们之间的共性点又是什么……这是最好的的办法。
所以,我在追寻答案中,又开始纠结啊,痛苦啊,不甘啊,挣扎啊……
一、思维模型的定义
思维模型是人凭借外部活动逐步建立起来并不断完善着的基本的概念框架、概念网络。
有人讲思维模型是能够预见事物发展形式、过程和结果的规律。
这个我真的不能认同,在我看来,思想模型是由几条或多条这样的规律构建成的。
比如说黄金思维圈,他的定义是透过现象直指本质的利器,作用是逐步深度思考,发现事物本质,特性是层层递进,由why、how、what三个要素组成。
而这三个要素分别应对了一条规律。
即大部分人的思考会遗漏真正的目标。大部分的人做事方法都是解决表象问题。表象是结果也是原因。
所以,分辨思维模型,先看它有几条底层规律。
二、思维模型的作用
黑格尔说,存在即合理。人类通过外部活动生产的事物,同样拥有它独特的作用。
还以黄金思维圈为例。
为啥这个透过现象直指本质的思想工具会产生呢?还不是因为大部分人的思考会遗漏真正的目标,经常做一些治标不治本的事情,这才被人们创造出来的吗?
就如古代的时候,大禹治水之前,别人都是哪里有水,就安排人搬东西去堵。结果自然是越堵越凶,河患依旧四处泛滥。
在近代,也是如此,一个地方穷,就拨款救助那个地方,可是许多年后,这个地方居然有越来越穷的趋势!
为啥?政府没有认识到,穷是因为他们懒,盲目援助只是在助长他们懒的气焰,根本解决不了穷的问题。
所以,分辨思维模型,还要看它能否解决人生中遇见的疑难杂症。
三、思维模型的特性
思维模型现在的特性,在我看来,经过无数代人的完善迭代,已经具有快速高效解决特定范围内问题的性质。
1958年时,我国水稻年平均亩产最高的高产田也就在400公斤左右!根本养活不了泱泱中国这么多人口。
这个时候,袁隆平院士出现了。
从亩产700公斤再到800公斤,最后到湖南试验田里的双季稻创造的世界记录——1537.78公斤……
他经过学习完善前代先辈们总结的水稻种植方式,研究出了杂交水稻种植方法。成功地把水稻种植思维模型进行了迭代。
现在,中国农民们,靠着袁隆平院士迭代完善后的种植方法,收获了一斤又一斤的水稻,使种植速度和收获数量变得更加高效。
所以,分辨思维模型,更要看它是否能够快速高效解决问题。
四、它们为什么这样构建?有什么样的共性点?
每个思维模型都自成一个系统,在这样的系统下,每条规律都相互联系。
《跃迁》中提到,知识晶体有关联,树状,序列,数据四大结构。
咱还是以黄金思维圈为例,为啥它是这样的呢?三条规律为什么以这种方式排列呢?
在我看来,这三条规律存在着树状结构和序列关系。为啥?再看一个图。
它们之间可以从why到what,也可以从what到why,而在what之中,又包含了how和why。
再看看复利理论,我更倾向于它是这个样子。
根据A和B之间不断地循环加强作用的关系,我们能看出它们是关联结构。
这样看来,思维模型之间的共性点,就是组合的规律呈现出什么结构关系,在分辨的时候,也需要注意这一点。
五、什么不是思维模型?
不符合思维模型的定义,作用,特性,并且不是由多条相互联系的规律构建成的结构,就不是思维模型。
好比我们熟知的沉锚效应,马太效应,墨菲定律等等,它们都不是思维模型,而是属于认知规律。
为啥这样子讲呢?咱先看看它们的定义。
沉锚效应的意思是人普遍会被第一信息所左右,比如讲,你要5元还是10元?哦,好的,我要15元。
马太效应,则表明了强者横强,且会越来越强。
墨菲定律更可怕,只要你想到的漏洞,那么它必然会出现问题。
然后,结合之前分辨思维模型的四大要素来分析:
首先,它们都仅仅反映了一条规律。
其次,它的作用是对一件事情加深认知,而不是解决这件事情。既然不是解决问题,更谈不上快速高效了。
最后,它们本身并没有呈现出任何结构关系。
所以,它们不是思维模型。
至于,怎么分辨思维模型能否快速高效地解决问题,那就看个人的评价标准和践行之后的有效成果来鉴定了。
综上所述,我认为:
思维模型是由几条或多条相互联系的规律构建成的,并且能够快速高效解决问题的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