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说,在一个高速变化的移动互联网年代,躁动比迟钝似乎更保险一些。
2012年,微信用户一年间从1亿跃升到3亿,人们在微信上驻留时间增多,微信的媒体属性渐渐显现。
微信公众平台
“不管是用户基数,还是社交关系链,很难有一个新的平台有比微信更加得天独厚的优势,这几乎成为了移动互联网初创业必须要借助的一个先发平台。”苏娟说。她在微信上开设了“她生活”女刊,主打女性的情感营销。
从去年下半年起,在新出现的微信公众平台上,平台运营者可自己排版,可是文字或者图片,每天向订户发送一次"微信",慢慢有了媒体的雏形。
某种程度上说,微信的媒体属性不是官方赋予的,而是依赖于用户的自发掘。从性质而言,尽管微博和微信都具有“一对多”的特点,但传播属性迥异。
微博是“广场”,微信是“会所”,有人这样形容微博和微信的区别。微博通过转发和评论可做到即时新闻的横向大范围传播。相比之下,微信信息可直接推送到用户手机,微信比微博精准且到达率高,微信更适合精准内容的点对点传播,两者各有千秋。
尽管无法像微博一样大面积的进行信息扩散,微信自媒体通过运营者的个人魅力依然积累了不少粉丝。
自2013年1月3日开始,文德在“鬼脚七”账号上推送文章,已经四月有余。截止到目前,“鬼脚七”的微信的订阅量达到67100多人。这四个月间,微信公众账号的订阅量最初每天为100人次,后来每天增长可达1400人次左右。现在文德不再刻意追求新增订阅用户,订阅数逐渐降低到1000人次以下。但他发现,订阅用户的忠诚度越来越高,目前每天收到的回复能在4000-5000个,多的时候能到8000个。
这样的增长态势无疑让自媒体人感到兴奋。
在投资人董江勇看来,以往困扰媒体人的一些问题在微信上已经不见了。他说,微信的传达方式已经降低渠道的门槛,加上既有的内容影响力,以及公众平台的优势,微信内容比以往更容易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