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故事 NO.22
1
建安二十年开始,随着曹操的年老,关于接班人的问题日益提上议程。曹植和曹丕作为夺嫡热门,以及他们背后的利益集团,自然开展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而这场战争最终以杨修的死亡和曹植的落败告结。
就如静水流深,看似平静的海面下有旋涡凶猛,其实这场夺嫡之争其实并没有真正的胜利者,不管是曹丕还是曹植,都深受其害,它甚至最终影响了曹魏政权的走向。
公元214年,曹操东征孙权,他留下二十三岁的曹植看守大本营。出发前,对这个最喜欢的儿子,曹操有过一番语重心长的教诲。他说:吾昔为顿丘令,年二十三;思此时所行,无悔于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矣?
可惜,最终事与愿违。
2
古往今来,任何情感和事物只要沾染上权利二字,必定变得面目全非。在公元214年以前,曹氏兄弟二人是父亲的左膀右臂,他们上得了战场,也赋得了诗词。上阵就是父子兵,下得马来,则以公子风流,为曹魏集团笼络了一大批的文人志士。
《三国志•魏书•王璨传》就有明确记载:始文帝为五官将,及平原候植皆好文学。璨与北海徐幹字伟长、广陵陈琳字孔璋、陈留阮瑀字元瑜、汝南应玚字德琏、东平刘桢字公幹并见友善,他们就是后来的建安七子之六。曹丕的《又与吴质书》也写着他们“丝竹并奏,酒酣耳热,仰而赋诗”,可见这段快意青春的生活也是曹丕心中的恋想。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曹植和曹丕两兄弟的身边渐渐形成了两股敌对势力。曹丕的身边有贾诩、崔琰、司马懿、陈群、桓阶、邢颐、吴质等人,拥护曹植的则有丁仪、丁廙、杨修、孔桂、杨俊、贾逵、邯郸淳等人。他们或明或暗的试探着曹操的底线,明争暗斗,夺嫡态势日益白热化。
这其中的煎熬以及对人性的扭曲,虽说残忍但却是人之本性,即便是占了嫡长优势的曹丕,在正式策立太子之前,也是差点得抑郁症的。
3
在这场夺嫡大战中,有两个关键人物,曹丕的潜伏拥护者贾诩和曹植的头号粉丝杨修。
作为第一候选人的曹丕,面对父亲对弟弟的偏宠,心中甚是彷徨。他比较聪明,有一天派人偷偷问贾诩自固之术,贾诩不愧为忠正典范,对他说:“愿将军恢崇德度,躬素士之业,朝夕孜孜,不违子道,如此而已”。简而言之,就是“守本分,做自己”。曹丕非常聪明,瞬间领悟其中深意,开始抽身争斗,着手编撰《文典》。
这一招以退为进实在是使得极好。
曹操这个老奸巨猾的人,关于立储一事也是经常失衡于理智和情感。据说他经常悄咪咪的问身边的谋士,当问到贾诩的时候,这个老狐狸装傻不回答。曹操步步紧逼,一定要他说出个所以然。老狐狸没办法,说:我刚才在想事情,所以没办法回答。曹操就问:你在想什么?他说:我在想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
众所周知,袁绍就是因为偏宠庶子,导致儿子之间长时间内讧,内部不团结也是导致袁氏集团落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两个老狐狸对话,点到即止。
4
杨修也是个人才,他是太尉杨彪的儿子,才华横溢,深受曹操器重。从199年曹操征伐袁绍开始,就跟随在曹操身边,到208年,他已经官至丞相主簿,也就是曹操的机要秘书。
他和曹植的深交应该算是两个才子的惺惺相惜。
公元216年,时年25岁的曹植给42岁的杨修写了一封名垂青史的《与杨德祖书》,全文充满昂扬飞动的气势,骈散兼行,富于文采,行文自然流畅,处处流露真挚感情,也是这样的诚挚以待,最终让杨修为他生死相赴。
众人都爱曹植诗才,我却独喜欢他的文章,每每读来,都有酣畅淋漓之感。
《与杨德祖书》节选
往仆少小所著辞赋一通相与,夫街谈巷说,必有可采,击辕之歌有应风雅,匹夫之思,未易轻弃也。辞赋小道,固未足以揄扬大义,彰示来世也。昔扬子云先朝执戟之臣耳,犹称壮夫不为也。吾虽德薄,位为藩侯,犹庶几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岂徒以翰墨为勋绩,辞赋为君子哉!若吾志未果,吾道不行,则将采庶官之实录,辩时俗之得失,定仁义之衷,而一家之言,虽未能藏之于名山,将以传之同好,非要之皓首,岂今日之论乎?其言之不惭,恃惠子之知我也。
纵览《与杨德祖书》,这一段是全文的文眼所在,也可以说是曹植一生的述志铭。作为父亲最得意的儿子,他也想“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他的内心深处其实隐藏着天大的志向,“流金石之功,岂徒以翰墨为勋绩,辞赋为君子哉!”。所以,当他的拥随者们为了帮他夺嫡做了这样那样的策略,他虽然没有怂恿,实际却是默许的。
5
建安二十二年,始终下不了决心的曹操对两兄弟来了一次忠诚度测试。他一边给两人派活,一边”秘敇门不得出”,一手“钓鱼执法”玩得极溜。
作为曹操的近身秘书,杨修之前就经常借职务之便揣度“老板”的心思,帮曹植在考校中作弊。话说这一次,杨修认为曹操是要考察两兄弟的执行力,便告诉曹植说,你既是奉王命行事,如果守卫不让你出,你就杀了他。
于是,曹植强行出了司马门,曹丕则老老实实原路返回。曹操知道结果后勃然大怒,说“自临淄侯植私出,开司马门,至金门,令吾异目视此儿矣!”其实,这个时候曹植已基本问鼎无望了。
建安二十四年,曹仁为关羽所围,曹操本来想派曹植去解救,结果曹植喝到不省人事,再一次让老父亲大失所望。
至此,尘埃落定。
6
文人终归就是文人,曹丕的”作自己”其实是做父亲理想中的儿子,而曹植是真的在做自己。其实,曹操的心中早已经有了答案,司马门和援救曹仁事件,只是让曹操心中的天平更加明朗而已。在我看来,不管曹植出没出这道司马门,结局都是一样。
这一场争斗是以杨修的死为终结的。建安二十四年,杨修以“泄露言教”的罪名被杀,时年45岁。杨修临时前曾说:“我固自以死之晚也”,意思是:死不足惜,就怕连累曹植。
杨修的死,是曹操为这场棠棣之殇献上的生祭,他以上位者无比的狠厉断绝了曹植的非分之想。而丁氏兄弟的灭门之祸,则是曹丕用滔滔的鲜血,彻底泯灭曹植的青天之志。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走上帝位的曹丕并没有从凶险的夺嫡之战中走出来,没有安全感的帝王最终选择驱逐了兄弟们,即便是一母同胞的血缘亲情,在利益面前都是泡沫一般脆弱。
这也最终导致了曹氏血脉的分散和凋零,甚至影响了曹魏政权的传承。
而翩翩公子曹子建,为此泣血悲鸣,直至郁郁而终。
未完待续,下一篇【洛神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