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周末,我在看电视剧《都挺好》。这个苏明玉,就是姚晨演的角色,让我好佩服啊。我佩服她有两个原因。第一,她不害怕面对权威的母亲,据理力争。第二,她不害怕改变自己。从挣钱这件事上看,她毫不犹豫的抓住机会,把客户变成了自己的老板。从给家人各种精神支持和物质协助上看,她也实际上做的远远多于她本该做的。
这儿,我想联系自己在生活中的体会和观察,谈一下我的心得。
关于权威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管是职场还是家里,一定都会有或明或暗,你觉得属于权威的那种角色。他或她可能是你的领导,也可能是气场特别的人。当他或她出现的时候,你愿意追随,也愿意合作,他们总是能给你灵感和信心。
但是,什么样的特质可以成为权威呢?
我觉得有两个方面可以判断。
第一,做决定的人。
像在《都挺好》里的姚晨的妈妈,她非常的强势,所以家里怎么花钱,她怎么想就怎么办。她当然有倾向性,但是不管她的倾向性多么明显不对,重男轻女,她在家里的地位就是像大树一样不可撼动。
第二,掌握最多资源,能最有力的影响他人的人。
记得在公司里上班,不管是做销售,还是做管理,能够改变一个人的气场的,往往取决于他懂得多不多。他是不是掌握的信息是我不知道的?他是不是比我有论据来支持论点?
你们有没有这样的感受?当一个人跟你谈话的时候,你总感觉,哇,他知道的真多,或者他的话好有根据,好有逻辑,很有分量?他的视野比自己看得更宽广更深远,站在更前瞻的地方看现在,能看到更大的格局,那时油然而生敬意。
我们当然不会因为一个人仅凭他的身份地位就尊崇他,就好像你之所以会好奇一个人怎么做到了总监的位置,怎么坐上了总经理的位置,你想自己距离他多远,差别在哪......总之,是跟自己相关越紧密的人,更有可能成为你的权威。那面对一个厉害的人,如果你有机会近距离的看看他,你到底想问什么问题,来帮助自己提高和成长呢?
《都挺好》里,姚晨问了自己一个问题:为什么她的领导和她的下属都不信任她?她为此痛心疾首,把自己灌得酩酊大醉。
我在看这部剧的时候也在问自己问题,如果我是姚晨,根据我掌握的信息,我能不能跳脱出编剧的思路,怎么改这个情节?
再换一个问题,你看得到姚晨哪里出漏子了,才让别人不信任她?我觉得是她看不清行动的意图。
她的领导总让她“这件事你就别管了。” 可是她觉得她不能不管。为什么拧巴?因为她首先不了解领导的意图是什么,所以她无法给自己的下属说清楚现在事情的发展是往哪个方向走,是带来威胁还是机会。
我们平时产生嫌隙难道不也是这样的吗?我不知道你想做什么,这对我有什么影响,所以我不能积极的配合你。
意图,就是做事情的理由,原因,触动点。
就好像我写这篇心得,我的意图是记录下来自己的感悟。怎么成为一个厉害的人?当然要学习像有权威的人那样的气场。那么怎么学?就要找到关键的本质的问题。那什么是关键的问题?意图。问清楚了意图,明白了事情发展的原因和动力,就知道要怎么给自己定位。
姚晨饰演的角色,迷茫的原因是一直在定位中彷徨。在家里,她是不受待见的女儿;在职场,她是不被信任的总经理。在家里,她的痛苦就源于她不知道怎么理解父母和兄弟妯娌对她的期待,也不能放下自己的感情伤害的痛苦,跳脱出来理性的梳理自己与他们的关系,包括她的男朋友,也因为这个原因跟她发生了争执。
定位就是秩序,没有秩序,谈什么合作?谈什么分工?谈什么发展?
而定位也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它的前面是天然的老秩序。在家里,她的秩序是弱势的,是只被爸爸一个人疼爱,而爸爸无能的不能为她争取权益的。而姚晨在长大以后,从老秩序中挣脱出来,获得了自己的经济独立和自由之后,也在家里有了新的定位。她在财力上明显优于两个哥哥,她在办事的方法上也明显更有大局观和影响力,所以慢慢的,秩序就变化了。
我想她的意图是回到家里,因为她的成功只是在财力上,但是她的感情世界里的脆弱不堪,需要的同情、理解、支持,在家里,从来都没有得到过深刻的满足。而她的意图,用强势的态度,隔离伤悲的方法,是不能得到家人理解的,这正是她可悲的原因。我一直想问,如果我是她,我难道不能直接说,我需要你们看到我的努力,一直是在修补自己心里的伤痛吗?你们的冷漠,对我很不公平呀。你们就对我哪怕稍微理解一点,我也会好受很多呀。你们知道我做了这些,是什么原因吗?你们知道现在我们大家要一起往前走,还需要什么吗?
这就是我来作为姚晨,肯定和编剧不一样的地方。我不会那么强硬,我会有什么说什么。说我的困惑,说我的思考,说我的需要,说我的计划。
都是一家人,为什么不说呢?不说,难道让别人猜,然后猜的不对就来误会我吗?
其实,如果不说,这家人根本想不到姚晨日子过得好不好,是吧?
大家都只会关心自己在一段关系里的得与失,除非与他们息息相关,谁会多关心别人一点?如果你不说,当然别人想不到。这很自然呀。
我想到了现在我的学习。我们在学习群里,每天的接龙,全是少数人的话。我们谁也不说自己怎么了,忙什么,有什么心得,想获得什么帮助。大家虽然在一起,感觉没有凝聚在一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只想和自己目标相关的事。
我的建议是:
- 在群里做个人复盘。把自己的一周或者两周的学习,工作梳理清楚,发现什么问题,有什么得失,跟大家谈一谈。有问题,不管是健康的,情绪的,事务的,可以用小案例,来说明自己的目的什么,达到目的的方法是什么,现状是什么,有没有信心完成目标。
- 我们的群里,可以组织有规律性的时间表,让每个人合理预期和安排时间。包括什么时候可以对小案例来一场头脑风暴,对积极参与的人有什么益处,获得什么启发等等,有集中查看和翻阅的渠道。像现在的金句接龙就是一个经验,类似的其它经验还可以积累。
- 也不能算是点评吧,但是我觉得不管是老师,还是同学之间,都是可以把集中的一段时间的问题和想法拿出来复盘的。复盘的目的是归类,集中在什么知识类型上,我们学的不够满意,为什么试验了没用,或者用处不大,或者反作用等等。大家都说现在的知识,只有结合自己的经验才是有价值的,那么说说呗,经验是正反馈,还是负反馈呀?
我是罗屹,这是我3月18日写的看电视剧《都挺好》的复盘。我的问题是,在生活中,你能做到有话就说吗?如果不能,是什么事?难在哪?为什么难?谢谢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