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进程中的革命老区——单县

文/朱秋霞

湖西抗日根据地,东抵津浦铁路,西至菏(泽)商(丘)公路,南起陇海铁路,北达济(宁)菏(泽)一线,因位于山东南四湖(南阳湖、独山湖、昭阳湖、微山湖)以西而得名。这里是中国共产党最早建立的根据地之一,在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湖西地委所在地单县,正处于湖西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地带,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如同一条绵延不断的血脉,流淌在单县的每一寸土地上。

单县,位于苏鲁豫皖四省交界之处,素有“四省通衢,中原锁钥”之美称,县境南临黄河故道,是古老的华夏文明发源地之一,历史的厚重感与文化的丰富性在这里交织。岁月长河中,这片土地孕育了无数的故事与传承。

八十多年前,湖西大地上狼烟四起,单县人民与党生死相依,紧密相连,为了抗击日本侵略军,他们不惧生死,拿起刀扛起枪,人人皆勇士,村村有烈士;为了解放全中国,他们不畏艰难困苦,忍饥挨饿,倾其所有支援前线,“最后一口粮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

然而,拥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单县,在解放后却长期被“贫困”的阴霾笼罩。直到 20 世纪 90 年代末,单县仍呈现出“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的落后景象,成为山东省最贫困的县之一。2012 年,被确定为全国 834 个国家级贫困县之一。当时的单县,工业基础薄弱,缺乏支柱企业;农业没有特色产业支撑,黄土地上产出的小麦和玉米只能换来微薄的收入。“贫穷”如一座沉重的大山,压得人们难以喘息。许多农村年轻人看不到希望,选择外出打工;在外求学的学子毕业后也大多留在他乡发展。缺资源、缺项目、缺资金、缺人才,这些难题如一根根针刺痛着党员干部的心。

“脱贫!”是湖西革命老区单县父老乡亲们最迫切的愿望。

“脱贫!”是湖西革命老区单县孩子们读书时的梦想。

“脱贫!”是压在湖西革命老区单县历届干部们心头的一块巨石。

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革命老区建设的决策部署,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加快老区建设的步伐”的讲话精神,为单县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人们冥思苦想,单县有什么资源呢?只有一望无际的沙土地和土地上质朴勤劳的农民,他们怀揣着对土地的热爱,每个人都有一把子使不完的力气,他们吃苦耐劳,无私奉献,辈辈传承,代代接力,这难道不是源源不断、用之不竭的财富吗?

土地创造一切,人定能胜天!没有特色,就创造特色!

在脱贫攻坚中,县委县政府组织和带领全县人民,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有关文件,尤其是全面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沂蒙精神的重要讲话精神。在此基础上,立足区域优势,积极探索创新乡村振兴之路,尤其是着重发展农副产业,努力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特色”的发展格局,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之路。

在徐寨、时楼、张集等乡镇,大蒜种植得到大力推广。从最初一家一户的分散种植,迅速发展为家家户户的规模化种植。曾经的麦田变成了一望无际的大蒜苗。辛勤耕耘换来了丰硕的成果,每到收获季节,圆润的蒜头变成了实实在在的财富。人们满心欢喜,真切地感受到“种蒜能致富”的喜悦。

终兴镇、朱集镇不仅成为山药种植户的重要集散地,还发展了万亩桃园。同时,通过招商引资,引入了风力发电、垃圾焚烧项目,开发了吕后故居旅游文化项目。城镇建设日新月异,宽阔的街道两旁店铺林立,每逢集市,人头攒动,商贩云集,呈现出百业兴旺的繁荣景象。

李田楼镇的罗汉参,李新庄镇的香瓜,高老家镇的芦笋,张集镇的蘑菇,杨楼镇的苹果,黄岗镇的馓子,谢集镇的粉条,时楼镇的腌辣椒等特色农产品,都已初具规模,市场前景一片光明。这些特色农产品通过一辆辆货车运往全国各地,走进千家万户的餐桌,带动了当地集市贸易、运输、采摘观光等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

在县乡政府的扶持下,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李田楼镇的洋葱贸易已走向国际市场,鹧鸪养殖形成全产业链,多次受到央视报道,服装外贸加工、医用缝合线等新兴产业也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2017 年 ,党的十九大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明确了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五大振兴的方向。单县县委、县政府积极响应,召开脱贫攻坚工作会议,会议从白天持续到黑夜,又从黑夜开到天亮。干部们认真查找原因,探索出路,制定方案。烟灰缸里堆满了烟蒂,一双双眼睛布满了血丝,白纸上写满了问题与答案。从纲领到细则,逐一讨论通过,并明确分工,划分责任片区,领导带头签署责任状,不惧挑战,抓住机遇,团结一心打响脱贫攻坚战。

在脱贫攻坚中,干部们殚精竭虑,想尽办法解决群众困难,例如推进“井电双控”升级改造,提高农民浇地效率;通过举办培训、建立扶贫车间、提供优惠政策等吸引返乡人士创业。引导和扶持一大批农民子弟成长为各个领域的经营者,为地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经过广大干部群众的不懈努力,单县在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环境改善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村村通”“路路通”“厕所改革”“合村并居”等工作有序推进,美丽庭院、乡村大舞台、村庄“五化”等项目逐步落地,单县的面貌焕然一新。张集新村作为合村并居试点,村民们住进了环境优美、干净卫生的小洋楼,他们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单县人民以干的劲头,拼的精神,奋进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自2016年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中国百佳最具投资潜力县”“中国最具创新发展潜力县”等荣誉称号纷至沓来,展现出一派“产业强、环境美、农民富”的美丽画卷。2020年6月,单县实现了全部脱贫,脱贫攻坚战完满完成。

推动单县羊肉汤向标准化、品牌化、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发展,是单县从脱贫攻坚迈向乡村振兴的又一重大成功举措。

单县位于黄河岸边,水源充足,草木丰茂,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伴随着远古先民的足迹,单县青山羊在这片土地上存在了几千年。羊肉的吃法不断改进,从先民的火烤,到后来的炖煮、熬汤,历经数千年的传承与发展,至清嘉庆年间出现了第一家单县羊肉汤馆。二百多年来不断完善创新,配以多种香料和独特的熬制工艺,以“色白似奶、水脂交融、质地纯净、鲜而不膻、香而不腻、烂而不黏”被誉为“中华第一汤”。

漫步在单县的街头巷尾,羊肉汤馆随处可见,人们在这里品尝美味,交流情感,传递着浓浓的乡情和人文关怀。它与单县天然有机农产品一起,集大自然精华,滋养万代单县人民,成就了“中国长寿之乡”的美名。单县羊肉汤承载着单县人民的记忆与乡情,它不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文化的传承,大有文章可做。

2021 年 8 月,单养千秋、百寿坊、头一锅等羊肉汤知名企业联合成立产业发展联盟,构建起共建共营、共享共赢的发展平台。单养千秋实业集团承担起打造羊肉汤全产业链的重任,通过创新合作模式,带动了全县肉羊养殖的发展,建设了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羊肉汤文化产业园,并推动上下游产业同步发展。经过几年打拼,单县羊肉汤产业已成为富民、强县、壮大财政的特色支柱产业,产值迈向百亿规模,品牌价值更是高达 366 亿。

如今的单县,正以昂扬的姿态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阔步前行。这里道路四通八达,高档社区星罗棋布,产业园蓬勃兴起,工厂企业纷纷落户。4A 级景区浮龙湖、幵山公园、牌坊古城、湖西“小延安”、老东关街、林台古镇以及 500 亩的花海等景点,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单县人民将铭记先辈的奋斗与牺牲,珍惜当下的和平与幸福,以更加饱满的热情与昂扬的斗志,继续书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

注:此文为“弘扬老区精神·盛赞辉煌成就”征文活动撰写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