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是毕业季,恭喜要参加高考的年轻人,从此人生要迈向一个新阶段了。
昨天我问即将参加高考的表弟:想要一份什么样的毕业礼物?我的言外之意是合理价格区间内的物质。
他说:不是应该嘱咐我加油么?
我说:都熬到这一步了,还不够加油么?
他表示有些迷茫,希望我能给一些建议。
(老掉牙的剧情,十七八岁的小孩,甚至普天之下的年轻人大多患有迷茫的通病)
想起《27岁未成年》中,17岁和27岁的女主在同一个宇宙时间里遇见,17岁的自己说:真没想到10年之后的自己这么没劲,27岁的自己说:实在不敢相信10年前我是如此不堪。
影片的大结局是,17岁的女主和27岁的女主达成和解,接纳真实的自己。
不一定非要成长为玫瑰,你乐意的话做茉莉,做蔷薇,做无名小花,做千千万万。
我不知道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回顾我并不出彩的高考和并不夺目的读书时代。
今年想写这个话题纯粹是因为表弟也是高考大军中一员,所以多留意了一分。
1、关于学习
我不明白为什么还会有人说读书无用论,那些不读书也能混的风生水起的人毕竟是少数。
从概率上来说,读书多的人就是比读书少的人更能过好这一生,哪怕是表面的稳定。
一纸学历,是名企的初级门槛,人才市场供大于求,学历是一个提供给你和面试者对话的机会。
人才选择就像是一个巨大的漏勺,随机一捕,漏在底层的和上岸的就是一纸学历的区别。
它代表着你以往的习惯的优劣层次。
但是自己却不要觉得一个某某名校毕业生的身份是一件多厉害的事,这样的人,大概率那张文凭就会成为他这辈子最能拿的出手的事。
大学的时候我认识很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他们所学的东西是高中课堂以外的延伸,有种以前的书可算没白读的感觉。
曾有一瞬间觉得或许文理分科的时候我该选择文科,而不应该盲目自信选择理科,每天推导地球半径公式,水星自转时间。
甚至曾怀疑那些和一张一张演算纸较劲的日日夜夜没有什么意义。
后来我渐渐庆幸自己选择了并不擅长的理科,算是给未来查漏补缺。
学校里老师讲的烂大街的道理你当时以为自己都懂,其实你根本不懂。
有些简单的话需要时间加持,随着心智的成熟你才能明白其中的套路。
学习的意义不是你在未来生活中哪天拿出来就地产生效益,而是不知不觉渗透思想,影响思考问题的角度。
3、关于金钱
我希望等你到了大学的时候就不要觉得拿着父母的钱去挥霍就是天经地义。
花钱的标准应该是少而精,相对独立之后,想穿什么风格的衣服,用什么样的护肤品都要自即决定。
不要乱买衣服,最好找别超过4家的品牌店,以后就成为你的专属衣橱。
因为它的设计一般都会走同一种风格,质量都是被市场验证过的。
可能它比淘宝其他无名无姓的杂牌贵一点,但是却能撑起整个季节。
这就是少而精的精髓。
省事又省钱。
一个人积累财富的能力也是社会对这个人审视的一个标准。
成年人,就算是学生也应该有赚钱的意识。
在学习之余的时间去体验兼职比窝在寝室打游戏体验要更好一点。
虽然简单重复的可代替性高的工作意义不大,但是能带来实实在在的财富。
很多赚大钱的网络副业平台,可能更有意义,但是相信我那种需要长期播种,和运营思维,如果没有经过深入思考和一定的经验就盲目去做可能就是浪费时间和打击自信。
当然赚钱不是学习,时间和收益不是对等的,一般来说表面越轻松的工作能赚钱更多。
赚钱的逻辑是:你能赚的钱取决于你你能影响多少人。
20来岁先别想理财,在自己的能力圈之内给自己最好的。
钱放在银行卡里就是一串数字,花出去就是财富,花给自己就是投资。
花钱学东西时千万不要吝啬,或许你年轻时无意间学的技能,未来就能解燃眉之急,给你带来相对于学费百倍的收益。
年轻的时候千万不要把自己过得很便宜。
因为我们出身普通,在未来可能会有物质上的比较,如果在这方面和同学不知道怎么说的时候就说实话。
4、关于工作
最棒的人生是:你赖以谋生的本事刚好是你的兴趣所在。
以前我觉得这样的人一定少之又少,哪有尽如人意的生活。
后来见得人多了,我才明白运气、生活都可以经营和策划。
很多人做的工作就是自己喜欢的事情,有银行家去开了咖啡厅,有学会计的当了摄影师,有些体制内的公务员跳出来累死累活的开手工网店……
多去看看,在你所处的圈子之外,总有些人过着你想要的生活。
你在大学阶段很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通过各种手段搞清楚你到底喜欢什么,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事。
千万不要说喜欢吃喝玩乐打游戏,很多人大学里选了自己不喜欢的专业,毕业后干着自己不喜欢的工作,永远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做什么事情会让自己有成就感。
这样的话,个人幸福感会大打折扣。
据调查很多大学生毕业后没有从事和大学所学专业相关领域的工作。
原因无非是填报志愿的时候对行业不太了解、或者大学专业和市场需求不匹配。
有一条路是努力培养自己在所处专业里的兴趣。
未来10年最热门的行业是:人工智能、大数据、智能物联等。
你如果选了这些专业,很有可能在未来的就业市场上会成为炙手可热的人物,抓住时代的风口大概率会成为你人生的红利。
但如果自己实在不喜欢,到底要不要委屈自己就另当别论了。
3、关于生活
当你进入一个更繁华的环境时,物质环境等难免有落差,对于普通家庭出身的孩子,那种落差是别人一眼就能看透的。
不要因为买不起最新款的iPhone就自卑,当你不知道该怎么回应的时候就说实话。
大家可能不会笑你的屌丝款小米,但是会笑你试图解释的窘迫。
现在这个社会很包容,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只是过给自己的,别人的建议对他们来说意义不大。
不要人云亦云,委屈自己做一些违心的事,你可以大胆做自己想做的事。
《乌合之众》里是这么解释猛兽总是独自前行的,它说,当一个人混入人潮的时候他的心智就带上了枷锁,智商会大打折扣。
看过一部电影好像是个父亲偷了饭店的一碗粉给他儿子吃,抓包后店家非说是两碗,然后一群毫无瓜葛的路人就一起说两碗,最后逼得父亲亲手刨开儿子的肚子来证明确实只吃了一碗,路人看后嘻嘻哈哈一哄而散……
1、关于爱情
爱情最好的终点是婚姻,一个作家说有两件事能决定人一生:第一件是出生于一个什么样的家庭,第二个是这辈子选择和什么样的人结婚。
我始终觉得十七八岁春心萌动,花一样的年纪,恋爱、情感、朋友、等等是和这些词密切相关的。
但是十七八岁的爱情又脆弱的不堪一击。
关于青春的电影里总把爱情设置成主旋律,17岁时的喜欢不需要理由,哪有什么道理,只求跟着感觉和钟意的人有故事可说。
这种情愫不是什么洪水猛兽,也不是见不得光,如果能说出来就说出来,当时没机会说出来的话以后就会把这一茬给忙忘了,更没机会。
如果最终没有一起也不要自卑或难过,最怕的是因为一段没有结果的感情而让一个人在最好的年龄失去光彩。
往后,生活裹挟而来,各种精彩和压力不会比学校少,一无所知的世界,走下去才不会错过惊喜。
所以,不妨多认识些异性,多谈几段恋爱,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认清自己,逼自己成长。
对于有些人来说群体狂欢是充电的过程,但对于有些人来说却是一种消耗,认清自己并且用最舒服的方式和自己相处。
当然,对于现在的我来说,所有的建议和废话无异,因为人不可能带着24岁的认知穿越到过去。
可能对于你来说这些建议也和废话无异,因为人的基因里就大致定性了你的性格、要完成的使命等等,能改变自己的人
“终结错觉定律”是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吉尔伯特提出的一个概念,大概意思是:
我们自认为可以改变很多事情,但其实可以改变的事情少之又少。
吉尔伯特还做了一系列的实验,来证明我们与20年前的自己,并没太大本质上的变化,但是我们总有一种错觉,以为自己变了很多。
很多人还想主动改变自己的气质,比如,原本内向的人,想把自己变得外向。
事实上,这种努力往往是徒劳的,就气质而言,我们最多只能略加改良,却很难彻底的改变。
人类学家海伦·费雪,曾提出“气质维度”的理论,是说我们的气质主要由四种激素决定:
多巴胺、血清素、睾丸素、催产素。
多巴胺含量高的人,喜欢冒险,有创造力,但耐心不足;
血清素含量高的人,有耐心,自控能力强,但社交能力差些;
睾丸素含量高的人,比较有侵略性,空间感及数字感强,但不太在乎别人的感受;
催产素含量高的人,同理心强,表达能力好,善于社交,但是害怕冲突。
这些激素,各有优劣,但却很难改变,因为都是刻画在我们基因里的。
我觉得这对很多人是个好消息,你不用刻意去迎合了,不要想着非要把自己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
如果你是血清素含量高的人,每次和人打交道,你就会觉得是一种莫大的消耗,一个人待着,才是在充电。
那就尽量别选择和人打交道的工作,选择那种专研类的,既能做的好,也会很开心。
如果你催产素含量高的人,每次和人打交道,就是一种充电,一个人待着时,就会觉得能量消耗的快。
那你最好选择销售等和人打交道的工作。
环境的影响和自己的努力,多少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但成效往往不大,你非要逆着来,别人难受,你自己也难受。
这个世界参差多态,需要各式各样的人,遵循自己的本质,就是最好的选择。
关于“终结错觉”,我们更容易犯的毛病,就是总想改变他人,我们连改变自己都这么难,改变他人又谈何容易?
价值观、性格特点之类的东西,靠外界是很难改变的
网络流行话说,改变自己的是神,改变别人的是神经病。
十几岁没把握的机会,二十几岁再给你,一点用都没有。
仔细想想,如果16岁辍学,等我们26岁,还可能再回高中吗?
珍惜这个年纪,带给你的所有机会,这直接影响10年后的你,能不能超越身边80%的同龄人。
15、培养一项能提高自身魅力的技能。
相比较弹琴唱歌,专业上的技能,不仅能成为你身上的闪光点,还能成为你以后谋生的一技之长。
最近网上都是些关于高考的热点话题,数学韦神:努力在天赋面前一文不值,
同事说:现在以过来人的身份去看关于高考的电影和话题的时候觉得幼稚和夸张。
我能理解25岁之后反观18岁过来人的心理,那就是一行重要的考试,低调地努力,平和的竞争就好了,一边恨不得把野心展示给全世界,一边强调青春年华不可辜负,口号喊得震天响,这样给自己打气,仿佛就能考个好成绩。
其实每年都有一批学生参加高考,每年都有一群人在为仪式感动,
我特别能理解当事人伴随着高考这场盛大的自我感动的仪式感。
高考真的很重要,有关十几年的好坏一锤定音,成功之后你的人生可以有很多种可能,但是失败的话,以后的路相对就要窄一点。
这是客观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