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格外忙碌的一天,所以冯友兰写的《中国哲学简史》就没能继续再读。不过晚上的时候,川大周伟老师的讲座却是干货满满,稍微弥补了下今天一事无成的遗憾。
周老师的讲座主要是围绕怎么写学术论文展开的。从文章选题到题目再到文章整体框架的构建给了很多鲜活的例子。由于前几日刚读完何海波老师写的《法学论文写作》,所以感觉他们俩表述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
首先在选题方面,一定要紧贴时代发展的脉搏,对社会热点事件要有足够的敏感度,热点反应的就是一个时间段内民众的普遍关切,旧瓶装新酒也未尝不可,只有新才有更多意义,总是炒别人的冷饭,怎么可能有进步?
其次,在题目和文章框架方面,要学会模仿,选择最权威的杂志期刊,看他们的文章结构和文章题目是怎么操作的,形式上要经过自己的琢磨后达到相似,因为论文的第一读者是编辑。至于内容方面,要有创新,创新无非就是新观点,新材料,新方法。鉴于各位能力暂时有限,应该将新材料放到首要的位置,努力通过对新材料的分析和利用先完成几篇文章,达到培养学术自信心的目的,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新材料的来源一定要权威,尤其是统计数据。
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从法律角度理解,无非就是从法律规范的角度,程序的角度以及责任的角度去分析。一个问题出来了以后,看法律有没有明文规定,执行起来经过的是什么样的程序,事件发生了各方应该承担哪些责任。由于热点问题往往是新问题,所以这三个角度去看的话,肯定能看到漏洞或者别人未曾看到的地方,因而我们可研究的点也就出来了。
然后再通过查找文献,带着问题去读书,去写作,最终通过解决问题来习得自己在某方面的知识,这是一举多得的事情。
最后在提问环节,周老师的回答也是挺精彩的,作为一个法律人更应该对政治和社会的变化保持高度的敏锐观察力。很多问题,要通过历史的眼光去看待。这与何海波老师讲到的,学术的生命除了在创新以外还应该注意与历史的传承有些类似。
精确地体会国家的整体发展方向,搞学术就是为了解决某一个问题而存在的。尤其是要解决当下正在发生的各种问题,只有这样,你的文章也好,思想也好,才更有市场,更能容易得到回应和认同,否则就会很艰难。
思考问题是很辛苦的一件事情,虽说文章要模仿,但最主要的还是要投入精力和时间,去体会和琢磨,只有你自己想通了,表达出来了,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