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10.17 | 思考
睡醒的人哭着想回家
可离家的人不会相信他
我永远都猜不到下一个被朝阳群众举报的是谁。
宋冬野吸毒登上热搜榜的前一天,我和室友出门买夜宵,路上聊到民谣。我说现在的民谣其实有点"泛民谣"的意思在里面。歌词里有酒、有姑娘、有故事,还有远方。抱一把吉他,苦哈哈地讲述或是呐喊,形式和内容都到位了,但总觉得差点精神。结果一天之后,宋胖子用实际行动告诉我,民谣里,还有大麻。
视频里,他说吸毒是为了缓解压力,但我想唆使人吸毒这口大锅,生活压力不会背,也背不了。我不知道他吸毒的真实理由是什么,我也不关心,我只是知道,我不会再喜欢他了,我对他的印象最终定格在一个会写歌会唱歌的吸毒者。
我是一个后知后觉的人,永远跟不上热点。第一次知道他是因为QQ群里有人说我长得像他,胖乎乎的、大络腮胡、发型还乱。我找来他的照片一看,果然,除了我脸上的肉比他少点以外。
在他的<董小姐>被唱火的很长一段时间之后,我才第一次听这首歌。刚开始的时候不知道他在唱些什么,看过歌词仍觉得无感。直到某一天的早晨,因为心事我早早醒来,看见窗外的光浸过窗帘透进来,我不自觉地哼起一句歌词:在五月的早晨终于丢失了睡眠。我一时记不起是哪首歌的歌词,晃神的几秒钟之后,才反应过来是胖子的歌。从此,我开始有点喜欢这位宋胖子了。
喜欢一位歌手的时候,总会利用各种网络资源,把能查到关于他的一切都看一遍。从听完他的所有歌曲、看完歌里的词开始,到了解他的故事、看他接受采访的视频,最后等他的演唱会。可惜,等来的是他的坏消息。
事情发生在鲍勃·迪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这一天,说这具有讽刺意义一点都不为过。有人说同为民谣歌手,一个获奖,一个被抓,但迪伦不仅仅是因为他的民谣而获奖,宋冬野的歌也算不上真正的民谣。不是歌不好,只是两者对接不上,我还是喜欢把它叫做"泛民谣"。(为了行文的方便,下文会简称为民谣)
听一首民谣,就感觉创作者不只是历经过几世的沧桑,还因为看透生活而在心中存留一些悲伤。很多人喜欢民谣,是因为其中有一句话戳中了他们,让他们觉得怎么会有这么一首歌,它这样懂我,居然知道我心里的痒处。并不是每一首歌都能戳中,但只要有一首,对于心中有话但无处讲的人来说,足矣。
你会开始想,这首歌的作者会是一个怎样的人,因为听歌就像聊天,当对面那个人的某句话说到你的心坎儿里的时候,你就会引为知己。何况,还是唱给你听呢?
前些年民谣最火的时候,想想我们都说了些什么。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我要的流浪,不过是你早已抵达的远方。"
在一个人人都孤独,人人都憋屈,人人都想撒丫子往外跑的时间段,民谣能不火吗?跑不了的和还没开始跑的人,怀着憧憬和美好的念想,在水里憋着,民谣就像是水面上的空气,他们浮上水面,狠狠地吸上一口,看看阳光和雨露,然后回到水里,继续憋着。这就像是一张大饼,画在墙上,饿的时候看看,继续挨饿。
民谣还给人讲故事,和流行歌曲不同的是,讲故事的方法高明了许多。
歌词里的故事,得是回忆。回忆里的人,一个在近处,一个在远方,一个在七月,一个在成长,连接这两个人的,是爱情,也可能不是爱情,表达得含混不清更好,因为得让听歌的人有想象的空间,留下念想。
故事里有酒、有烟、有故乡、有梦还有眼泪。经过了好些年,曾经听周杰伦的歌长大的人不再满足于<晴天><彩虹>这些歌曲里的故事。人在长大,歌曲也变复杂,加上了些社会的元素在里面。我们能创造和够得着的生活变复杂了,所以歌里的故事也变复杂了,其实听歌的人,还是那一代人。
最让人念念不忘的,是民谣的歌词。同样的元素和含义,被民谣里的辞藻一包装,就更能让人接受。曾经很流行一种略微非主流的哀伤青春文体,一丁点的小情绪被堆砌的辞藻一渲染,就变成了天大的事情,后来那群人长大了,开始吃民谣这一套。
刻意并且典型的两字词语串联起来形成故事的骨架,辅以具有暗示意义的时间、天气、地点,再加上别扭的押韵和奇怪的语序,一首词,让人喜出望外。
宋胖子在生活不容易的时候写出了美好的歌曲,但当他火起来让人熟悉并且喜欢上他过去的模样时,他却先走一步,变成了现在的样子。我相信他在写那些脍炙人口的歌曲时,心里一定想着歌词里的情景。怀着对生活的感悟,才能写这么美好的歌曲呀。只是这一切,都随着他吸毒,真正成为了歌里所唱的回忆。
音乐人不是神仙,他们也得吃饭。通过自己的创作获取收益,无可非议。音乐,也是商品。网上有人说:原来唱民谣的人不穷呀,都有钱吸毒了。
唱民谣的人只是在歌里展现出他们的一种样子,那是艺术创作。生活中的他们可以是另外一种样子。作品与创作者之间有联系,但不重合,借用陈升先生歌词里的一句话:写歌的人假正经啊,听歌的人最无情。
就是这样,生活的味道要自己咂摸,不要轻信一首歌。不然你品出来的,可能会是大麻的味道。
- END -
文 / 大到暴雨
*
民谣里讲的
都是别人的故事
你过完的日子
才会构成你的一生
民谣很美
但生活不止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