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发自简书App
语文能力测试中,评委让一个二年级的女孩子用“篮球”说一句话。本来一路过关斩将的孩子,蹙起了眉,一语不发。隔过她,其他几个孩子用别的词语说话,之后继续让她说,她仍然无言。
“不会?”评委问。
孩子不摇头,也不说话。
“不知道篮球是什么?”一旁的我忍不住询问。
孩子用力点点头。
“就是圆圆的,跟皮球差不多。”一时,我真不知用语言怎么解释出篮球是什么,“你把它当一种球就好。”
“哥哥姐姐们正在拍篮球。”她脱口而出。
虽然我们常说“打篮球”,但是“拍篮球”这个动作也是有的,我和评委相视一笑,算是过。
我想,出题的老师一定觉得,“篮球”太司空见惯了,而且二年级语文课本中《我能行》这一课中,出现了“篮球”这个词语。
对这个女孩子来说,从没见过篮球,或许平日也没听别人说过篮球,恰巧这个班的孩子还没学《我能行》这篇课文,“篮球”对她来说,是一个遥远的未知,当然就不能用它说话了。
无独有偶,当天的数学能力测试中,有两个孩子有丢题现象。我把试卷拍了照,问孩子所在班级的数学老师,这种题孩子会不会。老师说:“这么简单,肯定会。太马虎了!”
数学测试,共三套题,随机抽取一套来做。我翻阅了一下,第一套题没人丢题,第二套,第三套,都有丢题现象。评委老师说,在别的学校,也是那两套有丢题的,丢的也是那几道题。
我再次对比三套试题,发现了端倪,丢掉的属于直接写得数中的题。第一套题的算式横成行,竖成列,排列整齐。第二套、第三套题中个别算式不成列,正好是丢掉的那几道题。
我和评委交流了意见,她也赞同,有的孩子习惯一列一列做题,这样就容易丢掉不成列的那道题。她说,明年建议出题的老师,排列再规范些。
很多时候,孩子出现了问题,“不会,马虎”仅是一个表象,更深层的原因需要我们去发现,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