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一生堪称完美。个性耿介高洁,为人所敬;仕途畅达善终,为人欣羡;诗文高绝当世,为人传扬。方方面面都尽如人意者,放眼整个唐朝,实在是没几个诗人可以做到,即便是盛唐那些颇负盛名如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者,人生也有许多的蹉跎蹭蹬。而身处中晚唐这个并不平静的历史阶段,白居易竟能“放心于自得之场,置器于必安之地。优游卒岁。”实在是个极具智慧的人。
白居易的成就不是凭空就得来的,首先他有远超常人的勤奋。白居易的出身并不高贵,但也属于官宦世家。祖父曾做过县令,父亲也做过县令,终于襄州別驾。故白居易青少时虽经战乱,但家庭条件总体尚可。白居易敏悟绝人,天赋极高,而且非常勤奋,刻苦读书。为了博取功名,白居易夜以继日,手捧口诵,乃至于手因书写而起茧,口因诵读而生疮,年纪轻轻就已满头华发。在二十九岁那年,他终于一举考中进士,在后来朝廷一系列的选拔考试中,他又一路凯旋,像书判拔萃科,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只要有选用考试,白居易必名列其中,可以说是逢考必中。所以他是文官系统中优中选优的人才。考中进士后,他被授予秘书省校书郎、集贤校理,这让他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国家藏书,他大量阅读,积累深厚。而且爱书好写成为他的终生爱好和习惯。后来他自己家也建有藏书楼,名曰“池北书库”,楼中藏书颇丰。曾作《池上篇》,自言“有栗千斗,书一车”。
白居易早期受儒家思想影响,颇有家国情怀,秉持“达则见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理念,立志求取功名,做个青史留名的好官。加上他本就正直爽朗,胸怀磊落。所以为官一生,倒是为国为民做了不少好事,尽到了一个官员应尽的职责,而且在凶险多变的官场,他的为人处世方式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人格并未出现异化,依然保持了本性真心,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他的官宦生涯大致分为早期后期和过渡期三个时期。进士及第后,白居易顺利进入官场,又通过屡次的选拔考试,白居易被授予翰林学士,后升左拾遗,累迁至太子左赞善大夫。这些职位官衔不高,但都很重要,特别是拾遗和赞善大夫,都是靠近皇帝太子的言官,经常参与朝廷大事,为之建言献策。
在拾遗的位置上,白居易曾提出了十几条非常具有建设性的建议,比如尽免江、淮两赋,给宫人以自由,释放屡赦不免的囚徒等。得到唐宪宗的认可并予以实施。唐宪宗是个颇有作为的皇帝,也喜好诗文,对白居易很是欣赏,屡次拔擢。在白居易左拾遗任满考察合格后,唐宪宗甚至考虑到他家境清贫,而让他自选一个待遇很好的位置。对他可谓高看厚爱。白居易对于唐宪宗的知遇之恩,希望通过自己的勤勉辅政予以报答。因此他频繁上书,而且写了大量的乐府诗,讽刺现实揭露黑暗,希望劝谕权要,蔽补时政。但却得罪了不少当朝政要。而且他当面直陈的硬朗作风让唐宪宗都大为光火。有一次他和唐宪宗因为意见相左发生了争执,白居易竟然当面指出唐宪宗的错误。让唐宪宗很是不快,向宰相李绛抱怨说,白居易这小子是朕提拔起来的,现在竟然敢无礼顶撞于我,真是不识好歹。幸好李绛帮白居易说了不少好话,唐宪宗才转怒为喜,对他依然欣赏信任。
公元815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性直心急的白居易立即上表提出严缉凶手。有些权要早就对他心怀不满,立即责之越职言事。有人跟着落井下石,对他极尽诽谤之能事,说他母亲因看花坠井而死,白居易却写有“赏花”及“新井”等相关内容的诗,有害名教。他们以此为由将白居易贬为江州司马。江州一去三年,虽然只是白居易前后期为官之过度,但对他的思想影响极大。早期的“兼善”思想开始淡化,“独善”的观念逐渐占据主要。他说自己“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佛道思想于此滋长。
其实白居易一生仅此一次贬谪,而且从官衔上看,并未降级,贬谪之地江州也算不上偏远。以前为官,大家都希望留在京城,只要人在朝廷,升迁的机会就比较多。白居易从朝廷核心岗位贬到江州地方,而且司马一职是个典型的闲职,他当然很是失望。但在这里,他不仅饱览了江流胜景,还创作了著名的《琵琶行》,虽然诗中情意凄切,心中落寞,但事实上他的际遇并不能算惨烈。很快,他就在朋友的帮助之下,升迁为忠州刺史,忠州地方是偏僻了些,但毕竟是做一把手,更加自由畅快。在那儿他只呆了一年,就被召回京城长安,从此开始了他飞黄腾达的官场生涯。
自48岁起,白居易就屡获拔擢。当时的皇帝是唐穆宗,对白居易很是赏识,先是给了他个尚书司门员外郎,然后转任主客郎中、知制诰,接着加朝散大夫,转上柱国,中书舍人,三年之间,数易其岗。说明穆宗对他非常重视。然而白居易经过江州之贬,早已通达官场之道,看到穆宗并无大志,朝廷不宜久留,立即请求到外地为官,于是被任命为杭州刺史。在杭州不到两年时间里,他干了不少民生大事。当时杭州有六口古井年久渐废,白居易组织进行了疏浚,解决了杭州人的饮水问题。又见西湖淤塞,农田干旱,因此主持修堤通淤,蓄水灌溉,以防旱灾,并作《钱塘湖石记》,详记关于治水之方策。离任前,白居易捐了一笔官俸建立基金,以供继任公务周转,为后来者作出了很好的表率。结束杭州之任,白居易回到洛阳任职,不久被下放到苏州任刺史,在苏州虽只短短的一年,他也做了不少实事。开凿了一条长达七里的山塘河,西起虎丘东至阊门,并于河北修建道路,名唤“山塘街”,畅通了苏州的水陆交通。
俗曰“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白居易幸运地做过苏杭两地的刺史,而且确实做到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他自己也觉得在苏杭特别是杭州的生活很闲适惬意,经常和朋友们到西湖饮酒吟诗。他的《钱塘湖春行》最能说明他的心迹: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诗中之情意恬然,心绪欢欣。他的另一首诗《春题湖上》也表达了对西湖的热爱: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优游的日子过了几年后,白居易调回京城,先是任秘书监,接着转刑部侍郎,因病改授太子宾客分司,再任河南尹,太子少傅分司东都,并被封为冯翊县侯,70岁时以刑部尚书致仕。十几年间,屡屡升迁,以文人封侯,极为稀有。晚年白居易在洛阳度过,常与一帮朋友饮酒聚会,求道问佛。76岁时得善终。获赠尚书右仆射,谥号“文”。“文”是一个文人去世后的最高荣誉。而且唐宣宗李忱还写诗悼念他:“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这是对他一生的极好概括。
纵观白居易宦海生涯,除了中途短暂地贬谪江州司马外,基本都是顺利畅达的,而且一路上行,至巅峰退休。荣寿皆全,名利双收,这在文人当中,是极为罕见的。最为可贵的是,毕生为官,他无改品性,为国利民。《新唐书》热情地赞美他“居易其贤哉!”为官做人,白居易无疑是成功的。但正如曹丕所言“荣寿有时而尽,未若文章之无穷也。”官做得再大再好,也只风光于中唐一时,不像诗文绝妙,可以流传后世。白居易被今人心中敬仰绝非只因做官做得好,更多地是因为他的诗文写得好。
白居易是唐代三大诗人之一,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他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在唐朝诗坛,他的地位举足轻重。白居易一生写过数千首诗。他自己将其把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讽谕诗是“凡所适所感,关于美刺兴比者”,或“因事立题,题为《新乐府》者”。闲适诗是“或退公独处,或移病闲居知足保和,吟玩情性者”。感伤诗是“有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叹咏者”。杂律诗是“有五言、七言、长句、绝句,自一百韵至两韵者”。四类诗中,他比较重视前两类。讽谕诗反映了“兼济之志”,闲适诗显示出“独善之义”,感伤诗和杂律诗则“或诱于一时一物,发于一笑一吟,率然成章,非平生所尚。”
白居易的讽喻诗代表作有《秦中吟十首》《新乐府五十首》,其中的《上阳白发人》《卖炭翁》《轻肥》最为有名。这些诗作在取材上主题专一,用事典型。在功能上讽刺现实,揭露弊端。在语言上通俗浅显,明白晓畅。一时朝野上下,皇宫内外,皆为传诵。一方面对当权者起到了讽喻警醒的作用,一方面也给白居易带来了不少不明不白的嫉恨。他后来的贬谪江州多拜此所赐。他的诗中数量最多而且最为清新喜人的是他的闲适诗。像《钱塘湖春行》《赋得古原草送别》《问刘十九》《大林寺桃花》《花非花》《忆江南》等,不仅语言平易,情意隽永,而且思虑深刻。很容易引起人的共情共鸣,是以直至今日,仍盛传不衰。这类诗易背便诵,比起那些讽喻诗更有生命力。像《问刘十九》: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安静温暖,诗境美妙,读来令人神往,特别是在大雪纷飞,夜阑人静的北国,吟诵后更有邀友畅谈的冲动。再看他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虽是应试之作,却意味深长,自然流畅,浑然天成,成为“赋得体”中的绝唱。据唐张固《幽闲鼓吹》载,白居易少时入京,曾谒见当时文坛名宿顾况,投献的诗中即有此作。当初看到白居易的名字,顾况打趣道:“米价方贵,居亦弗易。”虽然拿米价贵生活不易说事,言外之意却是说京城不是那么好立足。及读至“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两句,不禁大为嗟赏,赞叹道:“道得个语,居亦易矣。”于是广为延誉。可见白居易的这些富有情感和意境的诗篇不仅后人热爱,就是当时的名家也欣赏,甚至前后几任皇帝都是白居易的忠实粉丝。
有意思的是,白居易自以为“略之可也”的感伤诗,其艺术性似更为精深,流传性也更为广泛,千载之后,《长恨歌》和《琵琶行》依然大受欢迎。前者是一首长篇叙事诗。诗中直陈唐玄宗重色误国,同时也歌颂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的生死不渝。全诗剪裁精当,刻画入微,描绘生动,语言凝练。思想性强故事性强情感性强浪漫性强韵律性强,因为艺术精湛,故而传诵不绝。元白朴杂剧《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明吴世美传奇《惊鸿记》、清洪昇戏剧《长生殿》等,皆受其影响。
《琵琶行》是白居易的又一长篇力作。全诗叙事与抒情紧密结合,明线与暗线交相起伏,人物形象鲜明,情感波澜起伏,语言婉转优美。特别是对于琵琶弹奏的描写,绘声绘色,生动活泼,化虚为实,转无为有,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而“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慨叹,更是穿越古今,让人们产生情感共鸣。
白居易不仅在诗歌创作方面取得了惊人的成就,还与元稹、张籍、王建、李绅等积极倡导推动新乐府运动。提出以自创的新乐府题目咏写现实,发扬《诗经》和汉魏乐府讽喻时事的传统,强调“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使诗歌起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在他看来,“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如果诗歌是一棵果树的话,情就是根,言就是苗,花就是声,果就是义。这个比喻十分形象贴切,一语道破玄机。所以他认为,“韵协则言顺,言顺则声易入;类举则情见,情见则感易交。于是乎孕大含深,贯微洞密,上下通而一气泰,忧乐合而百志熙。”创作的步骤应该是首先注重韵律协调,言语顺畅,如此产生的美妙之声容易深入人心,然后同类者实现共情,情感相交才能寄寓大义远志。这确实是一种层层深入客观有效的创作方法,他自己就是按照这一创作逻辑进行展开的,所以他的诗歌声律和谐,文辞优美,情感沉郁,涵义深刻,却又浅显易懂,朗朗上口,便于诵读。
白居易的诗歌影响巨大而深远,他在自京城贬谪到江州的一路上,到处都能看到听到他自己的诗歌被题写被传唱被吟诵。“三四千里,凡乡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题仆诗者,士庶、僧徒、孀妇、处女之口每每有咏仆诗者。”甚至有妓女自豪地说,我能背诵白学士的《长恨歌》,哪能跟其他妓女相提并论,由此自高身价。诗人所到之处,人们纷纷欣羡地指着他说,这是《秦中吟》《长恨歌》的作者。其时周围很多邻国都争相传诵他的诗歌,甚至有人以百金求取他的真迹。历朝历代都对他的诗歌高度评价,唐宣宗亲自写诗予以揄扬。《新唐书》说白居易“于文章精切,然最工诗。”苏轼虽有“元轻白俗”的说法,但却常以白居易自比,“定似香山老居士,世缘终浅道根深。”并高度肯定“白公晚年诗极高妙。”连“东坡居士”之号也是源自白居易。因为白居易在忠州任刺史时曾在城东山坡种菜,并命其地名为“东坡”。元好问也感叹:“并州未是风流域,五百年中一乐天。”袁宗道更是以“白苏斋”为斋名。
生前身后名,诗人中无有过白居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