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8日
感觉自己浑身无力,无精打采,什么也不想干。感觉特别没有活力。身体软塌塌的。感觉就想瘫床上,啥也不想干。在这样的情况下,我选择的是用刷手机的方式缓解,但是刷来刷去感觉自己脑袋越刷越木,只是手指头自己去机械地翻动。大脑却不运转。翻完一页又一页。翻到最后,自己昏昏然,没动力。
还好,自己学会了写作的方式去调节自己,而不是通过刷手机的方式调节。上周读到“父母的保护方式”中,其中一条是“逃避”。我觉得刷手机就是一种逃避的方式。
2018年12月17日
当然了,写了这么多,好像没有多大变化,自己的现状还是这样,会有点灰心丧气,但是,改变会在细微之中不断变化的。所以,要看到变化的趋势,虽然现在还没有明显的变化,但是,现在有了向着好的方向发展的趋势。我相信,如果我能继续坚持下去,不断调整自己后面的行为,在行动中不断记录和完善,这样自己会逐渐变化的,最可怕的是看不到坚持下去的收获,只看到自己刚开始只做了那么一点点,好像没有什么变化就不愿意去做。
这样就导致了自己固守在自己一直以来的习惯上,而不能根据现状去灵活地调整自己的应对方式,只能用自己有限的固执的方式应对千变万化的社会。就好像空调的遥控器坏了,只有制冷模式。在夏天的时候,这样的模式还能起到作用。但是,大冬天零下20度在保持制冷漠视就显得不合时宜了。所以,我想试着修一修自己的遥控器,让自己的遥控器能够再次工作起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调整工作模式。要想修遥控器,可以先看看什么阻止了它的正常工作。对于我来说,之所以陷入固定的模式中是有好多因素,我可以试着个个击破,而不是一劳永逸。
我觉得其中一个因素是觉得自己受到了伤害,也就是所谓的受害者情结。这个情结可以通过观察事情的全貌来减弱这样的想法。比如,自己其实是没有看到别人合理的需求,因为他们做的不对,所以自己就有理由和充分的根据去漠视他人的需求。所以,自己可以做的是看到别人的哪些需求呢?安抚的需求,希望在公众场合相互体谅的需求。不过分制造污染和垃圾。这是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自己的素质没有达到相应的水准,在公共场合做的不得体,给人落下了口实。别人指责时,自己就用漠视的方式去对待他们。反正你们伤害了我,所以为什么我还要去照顾你们的需求呢?
所以,我觉得这是自己被尊重的需求没有被满足时,就用消极的抵抗的方式去期望自己的需求,但是,这样会让自己距离自己需求越来越远。所以,自己需要的是用不带敌意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同时不带有对别人的伤害。
2018年12月17日
当别人用指责的方式去提出自己需求时,很多时候自己是消极抵抗的。但是,这样就并没有考虑到别人的合理的需求。因为别人提出的方式不当,自己就漠视比别人的需求。这样对别人来说,他收到的是不尊重,我收到的指责。这是两败俱伤的沟通方式。当然,我没办法改变别人的指责的沟通方式,但是,我可以改变我的消极抵抗的方式。我可以看看人家的需求是否合理。不满足人家合理的需求是我的不是,用不礼貌的方式去指责,是人家的不是。这样两个人都做的不好,才会形成恶化的关系。最终好像两个人是仇人一样,相互不待见。其实,可以打破这样的恶性循环。比如,我停止消极的抵抗,看到别人的需求,积极地为自己的行为道歉,这样自己也能赢得主动要求人家为自己的不礼貌道歉。
2018年12月17日
staying OK 中介绍了很多让人保持ok的方法,其中一种是来自父母的保护方式:恫吓。或许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就是用这样的方式对待我们或者其他人的,我们在成长过程中习得这样的方式。所以,也会在某些情况下使用这样的方式。使用这样的方式来争取自己的利益,捍卫自己的权利。但是有的时候,别人也会用同样的方式,或者消极的方式来对抗,所以,这样的方式并不适合所有的情况。
我觉得自己的同事就是用一种消极的方式对待我的指责,这样我的指责变成了bluster :talk in a loud, aggressive, or indignant way with little effect.也就是咋咋呼呼的,反而起不到想要的效果,自己反而更强化了自己的看法,更认为他是个废物。所以,恫吓这样的方式并不适合和同事相处,因为这样的方式会赢得反抗。而且八成也起不到作用,更被人蔑视。
2018年12月17日
其实我是想让我夸夸我的能力,看我能力多么了不起,我战胜了自己,战胜了自己一直以来解决不了的问题,我实现了自我突破,突破了以前从未遇到的问题。而且是经历了那么多的弯路,我都没有放弃,最终通过不断的调整和尝试,让我收获了最终想要的结果,也知道了下次遇到同样的问题可以采取的措施。我觉得我做的很好,困难面前我没有放弃。但是,我不好意思说,只能用一种扭曲的方式表达我的需求,就是命令的方式给你安排工作,让你过来看我的工作,这样我就能给你讲,这样就显示了自己的厉害。可这样的方式却恰恰隐藏了自己的脆弱,也隐藏了自己需求,只剩下对比别人的命令和要求。但自己的要求被冷落时自己就难免会指责,甚至报复。看我怎么收拾你,竟敢对我的话不放在心上,你这个废物,你这样不可救药的人,是我看得起你才给你口饭吃,现在你这个忘恩负义的家伙,竟然对我爱搭不理,看我怎么样收拾你这个没有良心,不懂感恩的家伙。你这个废物!废物!竟然不知道感恩,废物!
9月21日
希望破灭的失落转成愤怒
因为自己期望的事情没有 发生,想让别人做的事情,他没有去做,导致了自己的愤怒,其实,背后有着自己的失落,和过高的期待和应该,以及把太多的期待放在别人那里。并且,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目标,认为人的转变可以瞬间完成,木讷的人瞬间变得积极沟通,消极等待的人瞬间变得积极争取。预期用过高的目标要求别人让自己失望,不如调整自己的目标。
不愿意调整自己的目标是因为自己的焦虑和恐惧,害怕一个人面对整个项目,一个人做不了,一个人战胜不了很多的困难和竞争对手。只不过是从小的教育让自己不愿透露自己的恐惧。所以,才屏蔽了真正的感受。在这里扭曲的感受是愤怒,也许真正的感受是恐惧,恐惧一个人面对。扭曲的感受不利于解决问题,因为感受影响了自己对世界的看法,认为问题全在别人身上。真正的感受,让自己看到了自己的困境和现状。暴露了自己的问题,让自己知道下一步该如何着手解决自己的问题,知道了如何和咨询师探讨成长的方向和方法。
把自己所有的期待都放在了别人身上。当别人达不到自己的期待时,认为别人毁了自己的美好的前途和理想。
10月31日
chapter 2:communication that block compassion
今天看瞬变第一章节,作者在书中引用了实验的结果进行展开。我从中学到了科学的求知态度,实验人员并不会认为什么样的结果是对的,什么样的结果是错的,更不会因为实验的进展不符合期待就指责参与实验的人,因为他们根本就对实验和实验参与的人没有期待,用开放的心对待事情的发展。
所以,我也可以借鉴实验的态度,观察事情的发展,根据发展不断调整自己对世界的认知。少了自己心中的预设就能够接纳真实的世界,而不是否认和指责世界。
比如,我观察到同事并没有按照我的想法去做,我很失望,认为他有问题,现在我想做的是调整自己对他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