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过一句话:“要是我知道我会死在哪里就好了,我将永远不去那个地方。”
这句简单的话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其本质是,要想得到X,就得先研究一下如何避免X的反面。所以,要想获得成功,就得先研究一下如何才能避免失败。
这就是“成功-失败”模型,正向思维聚焦于成功的原因,逆向思维聚焦于失败的原因,而这个思维模型可以让我们在看到成功的原因的同时,毫无遗漏地关注到究竟什么会导致失败,在实践中我们又该如何提高成功的概率。思维导师艾菲在《直击本质》这本书中给了清晰的答案。
一、误判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
艾菲说我们之所以会有错误和非理性的行为,是因为粗心、考虑不周、缺乏经验,还是能力有限?都有可能。出现错误和非理性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误判心理——由于心理习惯所产生的误判。
可以说,误判心理学是一种逆向思维模式,因为它研究的不是如何让人们更成功、更富有或更幸福;相反,它研究的是,到底哪些心理反应会让人们做出错误的、非理性的判断与决策。
查理·芒格说,要想避免非理智行为,最好能对自己脑中的怪癖了然于胸,然后才能及时预防。
在《穷查理宝典》中,查理·芒格总结了25 种导致判断失误的原因,“避免不一致性倾向”就是其中之一,而且极为常见。
“避免不一致性倾向”的意思是,人们讨厌前后不一致,总想着将前后协调起来、统一起来。当“避免不一致性倾向”与“讨厌不确定性倾向”结合起来的时候,就会产生非常可怕的后果——过早地做出决定但永不改变。于是,我们中的很多人就会一直抱着在小时候就已形成的错误观念,直到进了坟墓还不放手。
相反,如果我们能了解这25 种导致判断失误的心理倾向,并开始关注那些会导致错误判断与决策的心理反应,我们就会意识到可能的认知陷阱, 从而避免掉入陷阱。
其实,除了误判心理学,行为经济学也帮我们总结了不少人们在不知不觉间做出的非理性行为与选择。在过去的传统经济学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假设,即理性人假设。然而,随着行为经济学的出现与研究的深入,研究者发现,人其实不总是理性的,而且这种不理性行为还有着一定的规律。
有这样一个实验:A. 你一定能赚30000 元;B. 你有80% 的可 能赚40000元,20%的可能什么也得不到。你会选择哪一个?实验结果是,大部分人都选择了A。
这就是著名的行为经济学家丹尼尔·卡尼曼提出的前景理论。
A.在确定性的收益和赌一把之间,多数人会选择确定性收益。(确定效应)
B.在确定性的损失和赌一把之间,多数人会选择赌一把。(反射效应)
C.白捡100元的快乐,总是无法抵消丢失100元的痛苦。(损失规避)
D.在“其他人一年挣6万,你一年收入7万”和“其他人一年挣9万、你年收入8万”的选择题中,多数人竟会选择前者。(参照依赖)
E.很多人都买彩票,虽然可能赢钱,但基本上赢得很少,买彩票的钱99.99%的可能支持福利事业和体育事业了,可还是有人心存侥幸。(迷恋小概率事件)
事实上,不论是误判心理学,还是行为经济学,我们都能从中看到人类的心理、认知和情绪对行为决策的巨大影响。当理解了这些理论后,我们就会拥有抵抗非理智行为的智慧与力量,从而做出正确、明智的决策与判断。
二、大败局和小败局
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说:在任何一个商业社会中,成功永远是偶然和幸运的……对企业家来说,失败是职业生涯的一部分。所以,我们要去思考失败。也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思路,吴晓波写了本非常有名的书《大败局》,在这本书里,他探寻了一些企业失败的原因。
在创作《大败局》时,吴晓波肯定想不到这本专门讲企业失败的书,后来竟成了MBA 教学的重要参考读物。这一切则源于吴晓波的逆向思考。因为他对商业和企业的逆向思考,我们才得以看到一个个真实鲜活的商业故事,看到究竟是什么导致了企业的失败,从而获得成功的启迪。
在《大败局》中,吴晓波写道:“从动笔之初,我就想把这本书写成一本分析性的著作,我们必须尽量地弄清楚危机是如何发生、如何蔓延的,受难者是怎样陷入危机的。唯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在未来的岁月中尽可能地避免第二次在同一个地方掉进灾难之河……”
那些失败的故事虽然都是别人的,但对于每一个正在创业的人来说,这些故事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当阅读这些真实的故事的时候,我们也在不断了解到底哪些是可能导致失败的因素,并不断提醒自己去规避这些风险。
正如吴晓波所说:失败是后来者的养料。我们要运用这养料,思考自己的路,灌溉自己的事业。
张潇雨在《得到》栏目中,开了一个名为“小败局”的系列,用来分析近几年失败的商业案例。在这个系列中,他一共分析了导致企业失败的五大原因。
原因一:产品没人要
“产品没人要”大概是最常见的失败原因了。既然一切商业的出发点都是消费者受益,那么如果你的产品没有人需要,你就等于失去了成就任何一种商业的基础。
正如有句话所说:不管你是特别擅长融资,还是特别擅长销售,或者特别擅长编程等,如果你没法做一个人们想要的产品,你就一定会失败。
原因二:无法保持专注
YC公司合伙人杰西卡·利文斯顿说:在看了这么多公司之后,我发现对于初创公司来说最重要的品质就是专注,尤其是专注在产品和用户上。
我可以轻易地列出很多“看起来像在努力工作,但实际上对早期公司没什么帮助的事情”,比如,和投资人喝咖啡、去各种场合社交、给公司找各种“顾问”、和一些公司进行“战略合作”等。
原因三:不量化你的增长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有句名言:如果你不能量化一件事,你就无法改进它。因为你没法改进你不能衡量的东西,所以你首先需要量化你的增长。
原因四:随意乱花钱
由于现在融资环境越来越成熟,所以乱花钱的公司也越来越多。在运营一个企业的时候, 一定不能按照“一切都发展顺利的话会怎样”的情景来设置预算和自己的花销,因为这样的容错性太低,一旦发生什么意外——而且意外一般肯定会发生——那么自己就会面临很大的风险。
原因五:动机错误
YC 公司合伙人杰西卡·利文斯顿说:我发现,非常成功的创业者和一般成功的创业者以及失败的创业者之间,往往有一个很大的区别,那就是他们的动机和动力来源往往不同。
特别成功的创业者,往往也不排斥靠创业发财,或者希望自己看起来特别酷,但他们一定会有一些其他的动力,比如非常狂热地喜欢和信仰自己做的东西。
三、“事前验尸”法
“事前验尸”法是提前思考失败的可能与原因的方法,可用于对行动方案做出初步决策之后和采取行动之前。它要求参与其中的每个人假设所提议的行动方案已经实施却不幸失败。
《直击本质》写道“事前验尸”的会议通常是这样的:设想我们在一年后的今天已经实施了现有的计划,但结果惨败,请用5 至10 分钟写下这次惨败的原因。然后,仔细考虑每个人提出的失败的原因,再根据这些失败的原因调整行动方案。
这种方法的好处是:第一,决策方案快要拟定好时,很多团队成员会受到集体思考的影响,“事前验尸”法则可以遏制这种影响;第二,它能激发那些见多识广的人的想象力,并将他们的想法引导到最需要它们的地方。总之,这种方法能帮助我们避免由盲目乐观导致的悲惨结果。
一支攀登珠穆朗玛峰的远征队可以在事前想象一下登顶失败的原因,他们发现,这些原因可能包括航班延误、海关问题、物品供应问题和消化疾病问题等。这就是“事前验尸”法。这时他们会意识到,失败的真正原因可能并不是山,而是许多小问题的相互作用。这时,他们就能拟订更好的解决方案:尽可能多地解决后勤问题。
正如一家公司的宣传册上所说的——我们对攀登珠穆朗玛峰和世界其他高山时食用的食物及准备工作的关注,让我们的团队成员很少出现肠胃问题。
这种思考方法与《孙子兵法》的理论不谋而合。有人可能认为《孙子兵法》考虑的是如何才能赢得战争。
但实际上,《孙子兵法》是以失败为前提来考虑问题的。在开始做一件事情时,《孙子兵法》会先假设如果这件事失败了怎么办,然后所有的思考、分析、判断、谋划、决策都围绕着如何避免失败、减少代价来展开——先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再想办法获得成功。
当一名销售人员在为赢得项目做准备的时候,他不仅要思考关键的成功因素,并围绕这些因素做充分的准备,他还需要进行逆向思考:如果竞标失败,失败的原因可能是什么,其中哪些原因可能是最关键的。当我们用这种方式进行思考的时候,我们的思维就得到拓展,视野也由此打开。
这就是逆向思考的好处——研究错从何来,以避免失败。
四、不为清单
段永平在回顾自己创业经历的时候,提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词——不为清单。
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会给自己设定一些应该如何做事的原则,这些原则会告诉我们“要做什么”。而段永平的“不为清单”则恰好相反,它也是一些原则,只不过这些原则是在告诉我们“不要做什么”。
他给OPPO 和vivo 拟定的不为清单包括:没有销售部,不单独和客户谈价钱,所有客户一个价格,这就节省了非常多的时间;不做代工,因为代工的产品没有太大的差异化;在资金方面,不进行任何有息贷款,这样公司“永远不会倒在资金链断裂上”。大多数企业垮掉的原因之一正是借了太多钱。
段永平给自己拟定的几个通用的“不为清单”是这样的:
A. 不要盲目地扩大自己的能力圈。人能做的事有限,你说什么、能说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做什么、能做什么。
B.不要一年做20个决策。一年做20个决策肯定会出错,那不是价值投资。一辈子做20个投资决策就够了。
C.不懂不做、不熟不投。不懂、不熟的事上不下重注,抓住你能抓住的机会。
D.不要走捷径,不要相信弯道超车。弯道超车是不开车和不坐车的人说的,弯道超车总是会被反超的。
当我们思考做什么才正确时,我们常常会找不到方向。如果这时我们能进行逆向思考,就会发现,先排除那些不该做的事,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不为清单”就是这样一种工具,它能起到过滤错误选项的作用。
这就是逆向思考力的作用,它能在关键时刻充当我们的“过滤器”,将那些不正确、肯定错误或行不通的选项全部筛除,从而将我们推上正确的道路。
正如沃伦·巴菲特所说,有了“过滤器”,我们能在10秒钟内对90%的东西说“不”。
文章选自《直击本质》,作者艾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