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汉本1705张海霞
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占南京,南京沦陷。在那炮火连天、无数硝烟的日子里,有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不是中国人,却坚定勇敢地选择留在了这个战争中岌岌可危的是非之地,帮助尚在苦难里挣扎的中国人民渡过难关,并将所见所闻记录下来,约翰·拉贝便是这个群体其中之一。
约翰·拉贝
约翰·拉贝本是一名普通的德国商人,在1937年到1938年那段黑暗的日子里,他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先后挽救了约25万中国人的生命,彰显了高尚的人道主义精神。同时,他通过日记的方式记录了日军进行南京大屠杀时的种种暴行和罪恶。今天,我们再次掀开历史厚重的门帘,一起走近约翰·拉贝,走进那一段不堪回首的艰苦岁月
生活在中国
1908年,26岁的拉贝来到中国开始经商,并在中国与德裔女友多拉相识相恋,两人随后步入婚姻的殿堂。直至1937年,他已经在中国生活了近30年,他的孩子也将这里视为自己的家。
随着日军的炮弹落入南京,他选择将家人送到安全的地方,自己则义无反顾地留在了动荡与混乱之中。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展开全面侵华。11月12日,上海失守,日军向南京进犯。其实早在8月,日本的敌机就已经开始陆续地对南京进行轰炸,南京城中,到处都在马不停蹄地修筑防空洞。局势已经到了这样一个紧张的地步:
“以往,人们都会为阳光明媚的一天而高兴,现在我们却担心万里无云的晴朗天空。阳光明媚的天气对我们来说意味着日本人的空袭,为此我们希望晴天要尽可能地少。”(选自《拉贝日记》)
9月20日,德国大使馆传来日军司令部的通知,告诫所有外国人尽快离开南京。三天后,拉贝收到了西门子洋行(拉贝的工作单位)上海总部的一封信,信内表达了对他安全的担心,并支持他采取一切认为对个人安全有利的步骤,包括离开南京。
但拉贝却决意留下来,他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
“今天,善待了我30年之久的东道国遭遇到了严重的困难,富人们逃走了,穷人们不得不留下来,他们不知道该到哪里去,他们没有钱逃走,他们不是正面临着被集体屠杀的危险吗?我们难道不应该设法帮助他们吗?至少救救一些人吧?假如这些都是我们自己的同胞呢?”
南京大屠杀
1937年12月12日晚,南京城南面的天空火光映天,猛烈的炮火正在摧毁这座城市最后的防线。拉贝家的院子内已经聚集了很多难民,而此时,外面仍有人在用力地拍打着两扇院门,妇女和儿童哭诉哀求着想要进来避难。
“这种苦苦哀求我实在听不下去,于是我把两扇大门全打开,把想进来的人全放了进来。”(选自《拉贝日记》)
难民数量太多,各个地方都有,房子里、防空洞里,甚至石子路上。拉贝在院子里跑来跑去,在人群之间不停穿梭,安抚受到惊吓的众人。待将所有人安置好后,他才躺下来睡觉,此时的他已经有48小时没合眼了,浑身的筋骨都在疼痛。入睡前他的最后一个念头是:谢天谢地,最困难的时刻过去了!
然而第二天,即12月13日,拉贝被空袭惊醒,最困难的时刻并没有过去,更恐怖的梦魇反而降临了。南京沦陷,日军所到之处,全都是平民百姓撕心裂肺的血泪哀嚎。烧杀劫掠,惨绝人寰,夺去了多少无辜的生命。昔日繁华的南京城尸堆如山、血流成河,大街小巷,尸骸遍地,宛如末日死城一般。
12月14日,从清晨开始拉贝就一直在路上奔波,以便准确地了解日军的暴行。拉贝抗议日军将中国工人捆绑着押走,但是没有结果,他疲惫不堪,近乎绝望。城市里许多地方出现了饥荒,他便用自己的私人汽车给司法部的难民送去成袋成袋的粮食。那里有好几百人正在挨饿,他担心外交部的人和那些伤员没有食物,难以存活。
12月15日,荷枪实弹的日本士兵将1300名难民包围起来,捆绑着拖走,拉贝和其同伴试图再次将这批人解救下来,但是白费口舌。无奈之下他们只好开车去找日本大使馆的参赞福田替这批人求情,可是希望渺茫。“我的心情悲痛极了,把人像动物一样强行拖走,太残酷了。”拉贝在日记中写道。后来这些无辜的人在护城河边被机枪扫射而死。
屠杀、奸淫、劫掠、焚烧,日军触目惊心的暴行每天都在升级。即便是安全区的房子,也会遭到日军的破坏和洗劫。总是有日本士兵想要爬越围墙进入拉贝的院子,对院子里的难民妇女图谋不轨。
拉贝想方设法驱赶他们,在此期间,他也遭到过威胁——日本士兵抽出刺刀朝他逼来,有的甚至拔出手枪。所幸由于拉贝的特殊身份,那些日本士兵最终不敢对他下手,在拉贝的命令下他们又从原路爬回去,因为大门是不能给这些罪恶的匪徒们打开的。
逃到拉贝住所和院子里的难民越来越多,从一百到两百,渐渐到三四百,最后小小的房子和院子里竟然容纳了六百多难民。院子里已经挤满了人,冬天很冷,拉贝还得想办法解决他们的粮食、燃煤和医疗问题。
而难民们则把拉贝当做“活菩萨”,看着像供奉神祇一样尊敬他的中国人,拉贝心情很沉重,他说:“只要我们从他们身边走过,他们就跪下来,我们难受得不知如何是好。”(选自《拉贝日记》)
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李世珍老人回忆说:“有一个家族37个人,被日本兵抓住了,全被绑好了跪在地上。(日本兵)准备砍头的时候,拉贝刚好经过,他就和日本兵交涉,最后把这37个人都带走了。后来这个家族的人都说,如果没有拉贝,他们整个家族就灭亡了。其实我们都一样,如果没有拉贝,我恐怕早就已经埋在地下几十年了。”
拉贝几乎每天都在百忙之中整理出一份日军暴行的记录汇编,交给日本大使馆,让其转告日本军方,以示抗议,希望停止这无休止的恐怖屠杀。
那段坎坷岁月
1938年5月,回国后的拉贝在柏林多地作报告,呼吁德国出面制止日本盟友的不人道行为。6月8日他写信给德国当局提交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报告。结果意料不到的事发生了:拉贝在几天后被盖世太保逮捕。后来,他被保释出狱,但从此以后,他不再被允许作报告,不准出书,尤其是不许再放映在南京拍摄的有关日本士兵暴行的录像。
1945年二战结束后,拉贝因曾是纳粹党员而先后被苏联和英国逮捕。
1946年6月,在证实拉贝没有犯错之后被同盟国去纳粹化和释放,生活拮据、一贫如洗,此时的他已经是一位64岁的老人了。当他的遭遇传到南京时,南京市民为拉贝进行募捐,为他送去了钱和食物。
1950年1月5日,拉贝跌倒在公司的办公室里,他因中风而去世。他走得悄无声息,半个世纪以来,似乎被人们遗忘了。
直到1996年,拉贝的外孙女公布了他的日记,里面的内容记述翔实,当年日军的残暴屠杀展现在世人面前,令人震惊。这本《拉贝日记》既是对日军野蛮暴力行径的控诉,也是日军犯下屠杀罪行的有力证词。越来越多人通过这本书知晓拉贝的故事,知晓那个年代中华民族的惨痛记忆。
时隔整整80年,然而在历史的长河里,80年很短暂,当我们重新提起南京大屠杀那段悲惨的血色岁月,并不是要掀起仇恨与激愤,而是要铭记历史,以史为鉴,避免悲剧的重演。
对于那些曾经在水深火热之中挽救世人的英雄们,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在自己心中竖起一座高大的纪念碑,牢牢地记住他们,记住那段黑暗历史里一盏盏充满爱的温暖烛光,以此缅怀那些伟大的英雄。
最后,以此文,致敬约翰·拉贝,致敬所有为中华民族贡献力量的外国友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