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是一年中养生的黄金季节,那么春季该如何正确养生?
《黄帝内经》记载“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在中医看来春季对应的脏腑是肝,肝主疏泄,肝气调达则心情愉悦,肝气旺盛则人体容易出现烦躁、易怒的情绪,故春季养生重在调肝养神,顺应阳气生发。
春季是养肝的绝佳时节
在中医五行生克制化理论中,肝属木,脾胃属土,五行生克制化中木能克土,因此当肝脏出现问题时,会直接影响到脾胃的运化。
‘肝其华在爪’意思是指肝脏的精气、肝血充足与否,可以通过指甲的色泽和形态来判断。
肝好,指甲就会红润有光泽,质地坚韧。如果指甲有竖纹,没有光泽,容易变薄变脆,一碰就断,很有可能肝血不足。
情志、睡眠可以反映肝脏早期病变。
女子以肝为先天,肝脏对于女子来说非常重要。
现代女性常见的月经失调、乳腺结节、乳腺增生、甲状腺相关疾病等都被认为与肝的疏泄功能异常相关。
按照中医“四季侧重”的养生原则,春季补五脏应以养肝为先。
调整饮食,减酸增甘
“酸入肝”,春季生东风,肝气旺盛,影响脾胃消化功能,此时宜减酸增甘,调养脾胃。
可食用大枣、蜂蜜、枸杞、莲子等甘味食物。
春季要多食蔬菜,如春笋、荠菜、菠菜等,饮食多样化。
早春还要适当吃温通阳气的食物,如韭菜、洋葱、芋头、卷心菜、香菜、大蒜等;晚春推荐的食物有菠菜、菜心、芹菜、莴笋、藕、百合、山药牛肉、鸡肉、鹌鹑蛋等。
春天最好不要吃太多容易上火的食物,比如煎炸的食物,这很容易诱发肝火旺盛。饮食宜清淡,避免油腻、辛辣;严禁吃霉变食物;最好戒烟戒酒;肥胖者宜相应减少甜食,多食瓜果蔬菜。
还可以适当饮用中药茶饮(如益气解乏茶、健脾养胃茶等),还可以吃些补肝益肾、疏肝理气的食物。
枸杞泡茶能帮助人更好地升发阳气,补肾、益肝、明目。
菊花具有散风清热、平肝明目之功效,搭配枸杞可保护视力。
作息规律,不熬夜。
春季应该早睡早起,晚睡会耗伤阳气,晚起同样会封杀阳气。
春天万物复苏,早睡早起,散步缓行,有利于阳气的养护和升发,可以使精神愉悦、身体健康。
保证充足的睡眠是养肝血的最好办法。要让肝“休息”好,建议在晚上11点前入睡。
疏肝理气,调畅情志
春季与肝相应,如果肝气升发太过或是肝气郁结,易损伤肝脏,肝郁则易化火,肝火。
肝气过旺的人春天会出现莫名的烦躁、易怒,表现为心情烦躁、胁肋胀痛、甲状腺乳腺结节、抑郁焦虑、失眠多梦等。
在春季要保持心情舒畅和适当的运动量。可以经常伸伸懒腰,做一些瑜伽等柔软而使肢体极度伸展的运动,“推荐八段锦,调畅肝气”。
保持心情愉悦。有人性格很急躁,有人情绪低落,着急、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都会引发纳差、胁肋部胀痛、胸闷等不适。
所以要控制情绪,调整好心态,可以多听音乐;可到公园等空气新鲜、环境优美的地方散步、慢跑;也可进行春游、放风筝等户外活动。
遇到不愉快的事可尝试用嘘肝法,也就是面对常青的绿色树木以发嘘的声音,缓缓地、深深地吐出一口恶气,一直到心情好转为止。
此外,大家还可通过穴位按摩、刮痧、拔罐等中医外治方法,疏肝理气。
春捂秋冻,防止过敏
风为春季的主气。老话说“风为百病之长,其性轻扬开泄”,风邪经常会裹挟着其他的邪气侵犯人体而致病,引起感冒、流感、皮肤病等疾病高发。
要时刻关注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即便天气变暖,也要留着御寒的衣物,防止乍暖还寒。
早春时节,暴露在外的肢体会因为风寒的侵袭而出现发凉麻木、行动不灵、酸痛等不适。
特别是关节部位外皮下脂肪少,如缺乏保护,对冷空气的侵袭较为敏感,受寒后更易发生局部麻木、酸痛等症状,久之甚至会引发关节问题。
春季是风疹、麻疹等皮肤病的高发期,有花粉过敏史或患有哮喘疾病的人群要谨慎参加赏花活动,避免到花卉盛开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