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碑,是地名,沙坪坝的一个街道,西靠歌乐山,东临嘉陵江,地幅狭窄。双碑,是大桥,横跨嘉陵江,连接沙坪坝杨双路和江北石马河。双碑,是隧道,由铁路隧道和公路隧道组成,是主城核心区连接重庆大学城的重要通道。
双碑的由来,一说是在清道光年间,有人为詹家溪附近修筑一条人行道路进行募捐,事后对捐款人立双碑给予表彰纪念,那条路就被称为双碑街。一说是从重庆老城区上歌乐山,到永兴场、青木关、璧山,到北碚、合川,都要从这点分路,有詹姓人家出资,找石匠打了两块碑,分别立在岔路口两边,指示去路方向,由此得名双碑。无论哪一种说法,都体现了重庆人务实的作风,杨公桥、烈士墓、双碑、青木关,就地取材,很接地气。由此想到中国好多取名,其实今不如昔,比如:石家庄,不如常山,黄山,不如徽州,来福士,不如朝天门。
双碑的辉煌,在于重庆嘉陵和重庆特钢。尽管现在已经没落,除了偶见几间老厂房,不留多少痕迹,但20年前,重庆工业的繁华,离不开这两大企业的支撑。嘉陵摩托,大街小巷,轰鸣刺耳,一骑扬尘,挥洒着多少年青人的荷尔蒙,引来多少女孩的尖叫。特钢厂,听说二十年前就已实现“三天一顿肉,五天一个髈”,提前小康好多年!
双碑的名气,源自地铁一号线。往大学城方向,列车常常报站“本次列车只到双碑”,很自然地为双碑打了广告。遗憾的是,双碑地铁站台,实在是没什么看头。若是周边打造个小公园之类的,在等车间隙,举目一望,四周皆景,心旷神怡,不急不躁,是不是效果更好。
对双碑的认识,是在2000年7月,石家庄陆指参谋培训完毕,乘火车返渝。途中遇泥石流,安康至达州铁路被冲毁,火车改道,经西安、成都,大概凌晨3点多才抵达重庆。走,没车,住,没房,只好呆在火车站候车厅,和一个女孩聊天。她是特钢学校的一名老师,苗条身材,窈窕淑女,名字忘了,到襄樊看望朋友后刚好和我们同车返回。聊到了特钢,知道了双碑。
与双碑的接触,是在2002年底,媳妇儿在那儿上函授课,晚上去接她,路面坑坑洼洼,路灯昏昏暗暗,公交要颠簸很久,加上步行很长一段路才到目的地。可能是夜暗的缘故,或者那时双碑工业已经开始没落,片片老房子,处处灰蒙蒙,象是被遗忘的角落,城乡结合部的感觉。
现在的双碑,人们更多记住的是大桥和隧道这“两双”工程。昼夜忙碌着,见证着西部新城与两江新区间来来往往的车流人群。特别是每周一早晨,那叫一个堵字,后悔为啥不再早走10分钟。其实,本不该这么堵的,因抢道、近跟,十个周一,隧道里有八次擦挂,道路就堵了,还有随时加塞儿的车,车流更慢。若是人人都守规则,懂礼让,通行效率会更高,大家都受益。鱼群风暴未见鱼相互撞车,是什么原理呢?
近期因常过双碑,对她渐渐熟悉起来,静下心来想想,一个地方,不经意间,其实与你联系很多。
------2019.12.10家中